为响应中央关于“健康2030规划纲要、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方针,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信部关于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我国慢性病防治信息化工作进程,3月29日“2017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隆重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出席并对《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进行了解读。

吴良有2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 吴良有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年刚发布的中国慢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分为5个部分,我重点介绍4个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初衷和考虑。

该规划发布于2月14号,旨在呼吁人们关爱健康。这几年,中国慢病防控取得了明显进展,这次规划发展的主体是国务院办公厅,还有各省的省级政府,各部委和相关机构,这就使得规划是层层制定步步落实。因为国办文件的政策效力跟国务院的文件基本是相当的。在很多方面可以等同于法律法规。

其次,规划在认证过程中不仅邀请了国内众多机构,也邀请了国际上很多权威机构参与,确保了整个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此外,现在各省也在制定省级的规划。

在规划背景方面,对慢病的定义做了界定,除了四大类的重大慢病以外,还包括口腔、、肾脏、骨骼、内分泌、神经等疾病,这为下一步的工作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伴随着“十二五”期间环境的变化,不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体现出健康的重要性。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的大会,发布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将慢病综合防控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慢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清晰和明确。

五年来,人们对于慢性病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还有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五年前,我们出台了第一部规划,当时我们陈局长带领慢性病处的同志研究这部规划时提到:因为当时对慢病的规律认识不深刻,所以很多方面没有达成共识,而且,能够凝聚多部门共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习总书记对健康与卫生问题指出,要准确把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和家庭等一系列的关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所以,慢病的综合防控策略不仅体现在系统内的资源整合上,也体现在多部门,全社会合作,正是在这样的健康背景下,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二,整个规划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突出了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指导思想上首先明确了做好慢病防控是落实中央各项精神的举措,国家要发展,健康是基础。随着健康中国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我国不仅迎来了健康领域发展的好时期,也将引领全球健康领域的发展。

此外,也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由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在慢病防控上,要以控制危险因素,建设自信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吴良有还重点强调了在这个规划里面总共出现的25处慢病防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健康管理,这部规划就健康管理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方向。

还有一个就是健康期望寿命,这个提法在其他规划里没有提到,在国办下发的文件中应该是首次出现,这个概念强调人的寿命不仅要有长度,还要有高度和质量,是健康的和有尊严的。规划基本原则中明确了16个字的防控工作机制,实际上这既是分工也是责任。政府主导,意味着在群体性的防控方面,政府要主导,要投入,要保障,这是首要的责任。部门作为政府组成机构,相互之间要协作,社会机构要支持政府,营造一个健康的自信环境和良好社会氛围。专业医疗卫生机构要提供满足健康服务的需求,个人和家庭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未来的10年,从疾病的管理向健康的管理方面,关于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模式应该在中国有不同的版本和说法。现在这部规划里面,摸索出了16个字的健康管理模式,这是首次在国务院的国办文件里明确健康管理模式。

为了促进健康管理有序的发展,我们下一步要结合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在全国准备选出一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示范点和示范机构,来引导这项工作的开展。

第三个是关于规划的目标,与上一轮的周期定性化的目标相比,这次规划应该有利于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这个是硬指标,不仅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而且是与国际接轨的,是我们国家履行国际承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的指标。为了支撑核心目标的实现我们提出了有16个具体的目标,这其中包括我们防治效果的指标,比如说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死亡率。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大数据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个事业的发展也为未来慢病防控进程中各项指标的进展提供了一个充足的依据,使我们能够及时的调整策略和措施。

最后是关于策略和措施,防治策略以防为主,因为是专病的规划,所以,在慢病规划里面会涉及到医改的核心内容,比如说医改、医疗、医药等核心内容。

提到零级预防至三级预防为主线,强调防治结合、全程管理,针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三类目标人群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措施,从主体到支持性环境,针对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规划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比如零级预防的理念。

慢病总体上是一个老年性的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规划提出了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功能健康,来提高生活质量。除了新的概念,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提法。比如说将临床可诊断,治疗有手段,群众可接受,国家能负担的疾病筛减技术列为公共服务措施,这段时间关于慢病的早期筛查的一些技术措施,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主要是标准不统一,这句话指明了政府层面我们对哪些可以转化为公共卫生措施的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同时,要逐步把符合条件的癌症、脑猝中的疾病纳入诊疗常规,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把预防这个领域纳入到医保大盘子里面,纳入到医保资金的报销的范畴,但是主管部门一直担心会出现疾病保险和预防投入都增长的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这次,我们把重大疾病,癌症、心血管这些早诊早治纳入到诊疗的常规。

对于高风险的慢病的群体,特别是我们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很难覆盖到的职业人群,要探索开展慢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服务。在诊疗服务方面,我们要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的平台,加强慢病诊疗服务,实施管理和控制,实时动态的管理,这个对医疗服务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我们有赖于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关键是部门间的共识形成。

这部规划提出了互联网+和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我们要利用现在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例,还有人口信息库这三大基础性的数据库,依托区域的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以单一疾病检测向病人全程全生命周期检测为中心转变。所以我们要突破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技术,让健康的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同时完善移动医疗健康管理的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健康、数据的安全保障。

同时,我们创新慢病的管理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由被动方式向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了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突破地域的限制,让那些需要长期检测的慢病患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这样就能提高慢病管理的医从性。

最后,在检测方面,规划也提出了未来规划的要求,一个要加强跨部门的信息的交换,实现横向的黏性,比如说在发病的机理研究方面,我们要有环境、农业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在疾病负担方面,我们要与人社,财政方面加强联系,要与公安、民政进行数据交换。当然这种与多部门信息的交换,应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跟他们索取数据。我们的数据要有其他部门进行共享,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第二,我们要实现加强跨层级的信息交流,这种跨层级纵向的信息沟通,也必须是双向的,地方把信息及时的报给中央,国家层面要及时的反馈给地方,形成一个共享的机制,这样才是实现一个可持续,长久的一个机制的基础。使得我们的数据分析能够成为政策制定,开展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我们还要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消除社会上的杂音,维护好本系统内部的良好的信息发布的机制。

当然新的技术发展需要我们疾控系统在检测方面要更新观念,更新方法,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更为准确。因为下一步随着大数据、随着国家的信息系统、卫生信息保障工程的建设,我们传统的入户调查监测的方法,可能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疾控系统确实要更新观念,紧跟形势的发展,拿出更好的办法,使我们的工作不落伍。

总体来看这部规划描绘了未来10年慢病防治的蓝图,但是要落实,还需要加紧行动,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落实好慢病防控规划,为健康中国做贡献,我的汇报就是这些,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