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于10月3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如何更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普惠金融发展方式、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和可得性越来越成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关键。为此,本届峰会专门设置的“数字普惠金融”分论坛于11月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做了《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的精彩演讲。

肖翔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19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个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挥我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想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是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服务模式。

商业可持续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商业可持续是指,普惠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价格应该覆盖服务成本和风险,在财务上至少能实现盈亏平衡。比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普惠金融应立足商业可持续原则。《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

从目前实践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商业可持续模式以综合服务平台模式、电商模式和供应链金融模式等为代表。比如,某O2O生活服务平台基于客户基础和业务基础,发挥渠道优势、场景优势和数据优势,面向数百万商户提供支付、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贷款业务已累计放款超过百亿,户均放款3.5万。某互联网民营银行依托大股东的电商平台,应用新兴技术加强数据分析,面向网店商家提供贷款,已累计向包括网店商家在内的超过1300万小微企业,提供超过2万亿元的贷款。某大型家电企业建立供应链融资平台,对接金融机构资金,服务8000余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其中超过60%为小微企业。我认为,未来应该更加深入研究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标杆做法。

探索数字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模式应注重三点。一是提升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从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两方面降低综合服务成本。二是建立有效的业务模式,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普惠金融产品嵌入各类服务场景,依托生态闭环打造高效金融价值链。三是强化从业机构行为规范和责任能力建设,持续提升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快培育合规文化,切实加强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

二是提供负责任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负责任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关键理念。负责任的金融是指,金融服务机构采取负责任的方式开展业务,注重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服务对象的相对弱势地位要求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提供。比如,《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出,负责任的数字普惠金融措施的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2019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科学设定信贷计划,不得组织运动式信贷投放。

回顾世界金融史可以看到,韩国卡债危机、日本消费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印度小贷危机的发生都与相关市场主体未能充分履责有很大关系。在普惠金融领域,信用和信任基础薄弱,客户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不足,倡导负责任金融的理念非常必要。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应履职尽责,避免出现不当销售、掠夺性借贷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践行负责任的数字普惠金融应该注重三点。一是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透明度,通过信息披露、产品登记、风险提示等措施,保障数字普惠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切实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二是通盘考虑普惠金融服务的经济账和社会账、短期账和长期账,“一视同仁”地对待包括小微企业、个体户、小农户等群体在内的各类服务对象。三是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数据治理、安全管理的能力,不能以开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为由,过度采集客户数据,更不能开展数据倒卖、“一次授权,重复使用”等违法违规活动。

三是精准匹配服务对象的有效金融需求。

有效金融需求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根本。有效金融需求是指,需求主体获取所需金融产品的合理欲望,这些金融产品应当能促进需求主体改善生活经营状况,且成本是可负担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从最初的贫困人口扩大到以农民、小微企业、贫困人群为重点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也从最初的扶贫融资,逐渐涵盖支付信贷、理财、保险等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准确识别服务对象的有效金融需求,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金融服务供给。

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例。一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小微企业是否存在金融需求。国际上已经有国家定期调查普惠金融需求侧情况,比如英国服务中小企业的国有银行英国商业银行(British Business Bank)已连续五年开展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调查,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有20%的中小企业需要外源性融资,而自愿性金融排斥和内源性融资充足的中小企业合计占比达到了80%。另一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小微企业存在哪些金融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逐步从存贷汇等基本需求发展到资金融通、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综合性的需求,从小额、分散的单户需求发展到基于产业链和商圈的批量需求,从不同发展期的分段式融资需求发展到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匹配服务对象的有效金融需求应注重三点。一是加强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调查统计,综合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情况、生活经营情况、地区经济情况和所处行业情况等维度,分析判断服务对象金融需求的合理必要性,筛查其中有效金融需求。二是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供给,面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保险、投资等一系列多元化金融服务。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服务,根据机构资源禀赋和目标客户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基于客户需求特点设计个性化产品服务。

四是加强服务对象的金融能力建设。

金融能力(Financial Capacity)建设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金融能力是指,服务对象作出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金融决策的内在能力,包括风险意识、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等。金融能力不足会导致服务对象面临过度负债、欺诈风险和数字鸿沟等困难,难以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甚至可能遭受侵害。因此,我们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该收窄而不是扩大数字鸿沟,应该将更多经济主体合理纳入金融体系而不是运用数字技术将其精准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

从目前实践看,已有一些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能力建设。比如,某国有银行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实施中小企业家、创业者培训计划,传递法规、业务、经验、知识、市场信息,已培训小微企业主超过30万户。

加强服务对象金融能力建设需要关注三点。一是创新金融教育手段,广泛利用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等渠道,注重在理财咨询、购买产品等可教育时刻(teachable moment),分类开展金融知识精准教育,全面提高消费者的数字金融能力和素养。二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运用数字技术建立远程客服、在线投诉、异议处理等机制,丰富消费者保护手段,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参与金融市场的意愿。三是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培训,着重提升弱势群体运用数字设备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让更广泛的区域和群体受益。

以上就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研究团队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几个关键问题的初步思考。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2-05-16 17:04:05
网络信贷 探路数字金融深水区 超一线城市争夺金融科技高地
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一些新的趋势性风向标出现,促使地方金融政策导向也要随之校正方向。 <详情>
2021-05-25 15:47:22
市场情报 罗格朗出席数字金融创新论坛,关注网络光纤管理
罗格朗数据中心业务以前瞻性技术打造的MTP/MPO预端接光缆解决方案,为金融行业关键网络传输提供光纤连接和保护。 <详情>
2020-08-18 11:13:46
云资讯 腾讯云与昆山农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助力打造数字金融发展生态
8月18日消息,腾讯云与昆山农商银行近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银行私有云平台建设、分布式架构转型、分布式数据库应用、移动端开发等金融新基建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详情>
2019-11-07 11:50:00
大数据资讯 OAICex&维创绿源&Mocloud就数字环保金融MOC项目达成战略合作
MOC项目合作的达成实现了数字环保产业和数字金融产业的首次结合,见证着“绿色”数字金融的广阔前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