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2019)主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作为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内知名的盛会以及IDC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政府和厂商等产业上下游的高效沟通平台,与会嘉宾包括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数千人。在主论坛下午场,特设了一场主题为《资本浪潮下的数字基建》高端对话。

贾男:非常感谢张伟先生富有激情的演讲。众所周知,任何行业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资本这样一个支持,数据中心行业作为目前国家新基建的重点,已经获得了诸多行业优质资本的广泛关注,本届大会是聚集了数据中心与云计算领域的众多专家以及行业精英,他们对于行业趋势与技术发展各有见解,接下来我们将邀请几位代表上台就资本浪潮下的数字基建展开高端对话,有请:

国泰君安研究所产业中心TMT首席分析师 黄子健

中国联通云数据公司运维与服务总经理  康楠

腾龙控股集团执行副总裁  于靖

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徐军

联通云客响中心经理 李盟

有请几位进行今天第一场高端对话。

黄子健

国泰君安研究所产业中心TMT首席分析师 黄子健

黄子健:各位听众大家好,非常感谢中国IDC圈今天的邀请,我是这场高端对话的主持人黄子健,我来自国泰君安研究所,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四位重磅级的对话嘉宾。今天开场我想请各位嘉宾给大家分享一下贵公司是怎么样对数字基建领域进行判断和布局的?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公司的基本情况,首先请联通的康总和李总。

1

联通云客响中心经理李盟

李盟:我是来自联通云数据公司李盟,主要负责IDC项目的交付工作。关于数字基建领域判断的依据和布局,我们是从两个维度、四个层级出发的,一个是依据我们在全国31个省、136个主要城市大概有400多数据机房,相关的这些数据机房的使用率以及我们在全国范围将近5000个左右的IDC和云计算的客户,它的这些业务需求,我们通过这些测算的数据来指导我们整个的投资建设的规划,这方面主要取决于省份的人口数量、宽带用户数的数字,包括我们的一些经济发展因素。这里边实际深我们看到相对来说,从这个角度进行投资是可以进行精准的布局。

另外一个维度,我们是结合国家的战略发展,包括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还有我们的战略级客户,对我们提出资源需求方面做一些整体的规划,这部分我们会聚焦一些重点的区域进行集中的投资建设,这里边分为四个层级,一个是在重点的热点区域,我们会建超大型的数据中心,这里面是为了提供给战略级的互联网合作伙伴,包括其他的大客户做资源的部署和使用。第二个层级在省级,在省级规划核心的数据中心,核心的数据中心主要是为我们的省级政府、银行,包括证券的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支撑。第三个层级是在地市级,我们会在一些城域,包括一些边远的数据中心,这里面主要是提供一些,包括对时间比较敏感,同时有一些CDN的业务,包括有一些本地化的低成本用户,这块的数据量也是相当大的。另外一个部分,我们会在指定的区域做一些存储和备份的数据中心布局,这里面主要承接一些客户灾备的业务、存储的业务,还有冷数据和离线计算的业务,这就是我们整个布局的方案。

黄子健:谢谢李总的分享,康总有什么补充?

康楠

中国联通云数据公司运维与服务总经理康楠

康楠:我再补充一下,很高兴,有几届没有参加咱们的活动,主要原因是我在云数据公司,从2017年开始,主要负责云计算,中国联通沃云的运维生产,目前我也是担任公司的安全总监和技术委副主任,主要偏科技研究和安全运行保障的相关工作,领域发生一些变化,与在座的各位朋友和行业的伙伴们见面的机会相对少了一点,刚才我的同事李盟负责IDC客户响应中心的工作,接触互联网公司会和大客户更多一些,在整个联通的布局过程中,刚才李萌也介绍了整体的布局规划,还是分成了三个层级,这种模式和电信、移动都是保持一致的,不管前面是几家X,其实都是分三层,第一层都是全国级的基地,集约化的布局,第二层就是以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为重点城市进行聚焦的。第三层是以边缘X为主的地市机房,目前来看,IDC整个投资在中国联通还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几年前就作为独立的投资条线,我们现在有六大投资建设领域,像移动网、承载网这些大的专业,把IDC作为一个独立专业来进行条线的规划,足以证明集团公司对业务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在积极推进云网融合战略。DCI和整个的云联网我们也在今年做了发布,大家也都看过新闻。未来的IDC不能脱离于网络而独立存在,尤其是IDC之上会承载着很多的众多云商,以及现在我们说的大客户的云平台业务。在云化过程之后急需要把我们的DC之间的承载网打通,同时具备在云端东西流量侧进行互联互通的网络场景,也就是说虚拟化网络场景要跑在DCI之上,DCI首先是把DC之间做一个拉通。刚才大家看了中国电信介绍的情况,我们的思路、举措、步调基本来说和中国电信保持一致的。

在未来规划过程中,联通现在有两级,第一级是聚焦大城市,北、上、广、深、杭这些大城市,以华东地区为核心加北京,当然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北京,是京津冀级别的北京,因为北京地区六环以内很难能够拿到建设用地和用电指标,所以我们说的北京指的是廊坊基地,我们叫京津冀的核心是廊坊基地。华东地区是我们投资的重点,因为主要是信息消费能力和信息化程度和大客户,尤其是银行的金融互联网变革和企业数字化改造以后的新变革激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我们要在华东、华南这几个点做一个短板的补齐。 

第二个聚焦就是在哪些区域?低成本地区,像呼和浩特、贵安、哈尔滨,这是我们重点发展的地区。主要考虑什么?如果有低价值的用户订单,我们不可能给他开放北、上、广这样的核心资源,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向我们的低成本地区进行倾斜,所以在投资方面会出现两头做聚焦,而中间这些地方会按需发展这样一个态势。其他城市作为二线城市,如果客户有需求,互联网公司也愿意去的话,你就规划建设,投资都是予以保障的,如果没有需求就不要建了,否则建完了以后就会存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尴尬境地。我刚才提到的规划思路大家也看到,应该来说跟现在主流的互联网公司,像阿里、腾讯应该非常类似,大家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建设的地点都在哪儿?阿里在上海、在杭州周边肯定要建设,大华东地区。在北京周边的华北区域都有阿里云的相关服务。但是大家可以看到,除了这些地方以外,它的领域不会再向二线、三线城市倾斜,而直接奔向乌兰察布和张北这些地区,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行业一大趋势的判断,我就补充这些。

黄子健:谢谢康总,听完康总和李总的分享,咱们也知道国家队是怎么样对于数字基建领域的判断和布局。接下来也想请作为第三方服务公司的数据港和腾龙控股的两位老总给咱们也分享一下对于数字基建这块的判断。首先邀请于总给咱们做一个分享。

于靖

腾龙控股集团执行副总裁于靖

于靖:谢谢大家,腾龙控股实际上是IDC行业应该说是后起之秀,我们是2015年才开始进入IDC行业,但是相对来讲我们的整体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基于数字基建,我们主要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判断:

第一,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方面。应该说未来不止3-5年,可能未来10年,我们认为基于一些科技的发展和一些大的政策导向,整个的数字基建都会是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数字中国的建设在未来的3-5年也会达到一个高潮期。同时我们觉得从整体的规模方面,2016年中国整个的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4万亿美元,这是仅次于美国的发展规模,而且还在增速发展,它的发展速度是远远高于GDP发展的整体速度。所以它对国家经济的整个支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从行业的角度。从行业的角度主要考虑的是一些,比如现在的制造业升级、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颁布之后,巨大的产业升级转型里面涉及到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这些都是为整个数据中心这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包括现在所说的5G,包括AI、包括智慧城市,一系列,尤其是云计算的大规模发展,这个都给数据中心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从行业的角度我们也是长期看好这个领域。

第三,从客户的角度。我们腾龙服务客户的模式是高度定制的模式,基本上目前的数据中心都是为超级用户许多做核心定制的模式,我们基于用户的需求,用户业务布局的区域来给他定制化地建设数据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布局也是考虑了客户的整体业务发展和需求。从目前来讲,我们整体布局的重点一个是环京(北京周边),周边现在已经有了大概6个项目,已经有了正式的政府的各种审批手续,我们也有了地。另外一个特点,基本上项目的90%,甚至95%都是自购土地、自建物业、自主运营,给客户定制,这样一种模式在北京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布局,有5-6个项目,另外,在上海、广东大湾区,包括我们兼顾中部和西部,就是我们的武汉,还有重庆,我们都做了先期的布局。

整体上大概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黄子健:谢谢于总,下面请徐总给大家分享一下。

徐军

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军

徐军:各位听众,我是上海数据港公司的副总裁徐军。数据港公司相对来说应该是中国数据中心行业中生代的企业,因为到今年年底,我们成立10周年,今年正好第十年,IDC圈今天说已经14年了,我们基本上从数据港过往的发展历程来看我,我觉得我们比较幸运的是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当中,也分享到了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看过去10年的话,基本上第一轮是宽带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波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在2012、2013年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大的红利的爆发。从2014、2015年开始4G和云计算大规模的需求上升,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大概七八年前在数据中心资源拓张的时候,跟政府说数据中心是未来新经济时代的其中一个,就是基建的基础设施,今天的题目很恰当,就是数字基建。我认为数据中心叫数字基建的原因,除了它本身具备基础设施服务的能力以外,本身特点还在于作为一个服务能力的输出。就像康总和中国电信的介绍一样,本身这些数据中心的互联,DCI这样一个产品为数据中心的客户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这部分也是在整个数字基建领域当中比较重要的,至少我觉得是需要去考虑或者是去布局的产业链当中的一块。

从数据港自身的发展来看,其实和刚才几位专家和领导的介绍是一样的,首先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当然还要算上互联网的大城市——杭州,在这些城市当中,持续增长的数据中心或者是网络的需求是很现实的一个市场需求,我们看到可能在华东和华南的市场布局,市场需求的格局上和北京或者是京津冀中心的客户比例可能会有些不同,因为这两年,我刚才说云计算快速发展以后,作为IDC服务商,我们是深切感受到数据中心的需求现在被云计算厂商收敛得相当严重。我们开玩笑说,可能上海或者广州、深圳的数据中心市场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都是IaaS的云服务商带来的,背后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或者企业的信息化都上云了,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就是这些变化导致数据中心的网络或者说是再上一层的SDN,这些网络的发展变成了更重要的去连接用户或者实现用户混合IT架构必备的基础设施。这是一部分在一线城市本身IT化需求的推动力,是持续增长的,我们这个行业的市场源泉之外,本身对成本的追求和对集中化管理,和更大规模的需求也让我们在相对来说比较边缘一些的城市,目前的建设规模也相当大。从我们自身投资的项目比例上来说的话,其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建设规模的确要比在一线城市大很多,可能是好几倍的关系。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成本贵一些,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说本身在互联网超级用户的市场上,他们本身在追求业务集中度、追究成本优化角度来说,也逐渐可以向三线或者更以下的城市发展,当然这个也离不开运营商在网络建设上的支持,给这样一些数据中心的布局带来了可能性。基本上就是这样。

黄子健:谢谢徐总。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资本浪潮下的数字基建,作为资本市场的代表,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行业对于数字基建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我想从两个角度给大家看一下,从投融资两个方面看。

首先企业方,作为有融资需求来看,企业方对于资本市场唯一的需求就是怎么样获取尽可能低成本的资金,怎么转过头来看资本方,就是资本市场这一块的资方,对于企业或者对资金有怎样的需求?其实资方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实现自己手里资产的保值增值,因为我们的资产来源是有多样性的,不同的资金来源会有不一样的风险偏好和收益偏好。简单分成股权类资金、投资债权类资金的话,股权类的资金风险偏好相对比较高,他们要求的回报也会比较高,这部分资金投资的时候更多会考虑所投资的这个行业的空间是不是足够大。回到IDC这个产业上来看,这部分投股权的资金可能更多地会去选择空间非常大的子行业,在我们来看,像ICT设备行业里面的光模块,数据中心光模块行业更会受到风险偏好比较高的资金的青睐。另外是风险偏好比较低,他们更加看重企业能不能稳定经营,能不能有稳定的现金流这部分的资金更适合的投资,在IDC这块产业链上的投资标的可能就是IDC的服务商。

总结来看,我觉得结合两方面的需求,资方可能要有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时他们的投资来源、投资的目的是多样性的,对于企业方需要找到低成本的资金,我在这里的一个看法就是,我觉得企业方,就是咱们今天参会的主要来宾来说的话,咱们其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资本浪潮下面找到能不能匹配自己在自身的企业,在产业链里面的定位,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资金,这个其实才是真正的低成本的资金,而不是说仅仅是低利率或者说低利率要求的资金就是真的好资金,因为这方面以后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如果要求和定位不匹配的话,这是我对于数字基建领域的判断和分享。

接下来请各位嘉宾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咱们公司,各自的公司具体的业务推进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困难和挑战?咱们运维人员或者说高管是怎么样做策略的引导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请李总分享一下。

李盟:在基础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一些非热点区域的资源利用率的情况,这方面我们其实之前会拿到一些比较好的土地、电力的政策,所以在有些区域进行了大型数据中心的兴建。在整个资源的配比上,我们发现资源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实际上不是很匹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近期做了一些相应的实践工作,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实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型数据业务呈现的形态和以前的模式是有区别的,这里面实际上他的业务对整个的网络传输时延以及可靠性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根据这些技术参数,我们给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省份之间的传输时延矩阵,还有我们一些整体的资源利用率的情况,给客户做定制化的数据中心部署方案,我们可以把一些原本客户需要部署在热点城市区域的业务在不牺牲任何可靠性、可用性的标准下,将这个业务部署到更边远的数据中心。这里面我们做了一下对比分析,从整个使用成本上大概可以下降25%,同时我们会给客户提供一些本地化的运维服务,可以解决因为地域便利性带来的差异问题。同时如果客户有更高可靠性的要求,我们现在给客户搭建了一种基于网络和数据中心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可以容忍单个数据中心任何人为操作或者意外,导致对业务的影响,对全局业务可靠性的降低。已经有客户把核心业务系统搭在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上,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测试,我们认为这种架构是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康楠:我再补充一下,从刚才主持人提到的问题来看,在基础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政策。从政策来说,我再分成两个不同的领域来讲:

(一)聚焦的热点城市在政策方面,它并不欢迎数据中心的建设,几位投资人和企业家都非常清晰,因为一个是能耗指标占比比较大,批完了以后税收在短期之内并不能给当地作贡献的情况下,对于这种一线城市和主要的热点城市来看,从政策上不会给你倾斜的,所以这也是在投资立项、批复审核过程中的困难。

(二)针对于相对来说三、四线城市,在政策方面,前期招商引入的时候会比较好,但是在后续,尤其是在进行补贴性政策的执行方面,三、四线城市又远不如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有可能出现营商环境达不到当时招商引资的承诺性条件,所以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和谐、不匹配情况,这是第一点,政策上会遇到很多的风险和困难。

第二,来自于能源。大家也都知道,多数的单位在土地确权以后拿不到供电的承诺,当你的规划审批了以后,供电局的发册是独立进行审批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这块地到底有没有电,几年之内会有充足的电量,你心中是无数的。例:在廊坊地区,像我们同样的这种中央金融机构和像华为这样的大企业入驻以后,也同样面临着拿不到电的问题,所以核心是电。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水,因为跟制冷专业的密切度比较高,我给大家提一个醒,要切记,在有电的情况下要关注水的价格和水源是否能够充足,尤其是在夏季,因为绿化会和你抢水,我不是说夏季不下雨了,主要是绿化会跟你抢水,因为到了冬季,我们可以用自然冷源的方式来代替一些制冷,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地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关注,所以能源是一定要关注的因素,不是你想建在哪儿就能建成的。

第三,来自于用户。变化体现在哪儿?一方面我们现在的客户都使用了云计算架构,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在功能方面的多变性,在建设规划期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这个客户未来IT的变化是什么,他对于功率的灵活性调整的需求是什么,你是不了解的,这个时候就会很尴尬,因为的建设设计原则上来说要比用户入驻提前量年,两年在IT方面发生非常多的变化,只要价格足够便宜,而且大数据、5G时代的到来。这种变革大家是想象不到的,这是用户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另外用户什么时候按照合同上架,这也是很大的风险,一方面,你在投产的时候,如果说交付不出来,就存在违约的风险,一旦你交付完了以后,客户又不能按照上架周期进行上架,在座的大多数都是乙方,这个时候你不能强迫甲方一定要按照合同去执行进度,数据港肯定也深有体会,比如阿里的高层要更换一些关键人员了,这个时候对设计标准化的要求有没有新的变化谁也拿捏不准。我们最担心的是一旦我们的产能投产以后,客户的时间表,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了,因为跟我们的投资效益,本身DC就是微利的业务,这块的风险度还是非常高的。如果通过贷款方式进行投资,而不是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一定要在用户威胁方面多做一些考虑和分析。

黄子健:谢谢康总,正好请徐总给大家回答一下,咱们数据港是怎么样应对这些挑战的?

徐军:我先不说应对,我先说我们总结数据中心业务如果成功的话,我们自己公司内部说有五个球要玩得转,所谓的五个球,其实康总刚才都说到了,第一个是政府,第二个是网络(内部叫运营商),第三个是客户,第四个是资金,第五个是技术。这几个优先级是我这么排下来的,不是排名不分先后,我是排名分先后的。政府当中含电力,我们现在面临到的比较大的挑战,刚才康总也说到了,一线城市是土地资源和政府的问题,二三线城市是本身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或者是电力的结构和自己业务快速发展的矛盾问题,还有营商环境之类的问题,这个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另外在政府层面还会出现一个状况,是说数据中心行业,我们管自己也是叫运营商,联通、电信、移动是基础运营商,运营商的本质是通过我们的投资,在长期的服务当中获取投资的利益的回报。这个长期的服务本身就需要资源的长期稳定的供给作为保障。这个当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基础设施部分,这个是我刚才说的政府这一块。网络这一块会限制相对来说,在技术层面或者使能层面,因为本身在选址当中,网络是比较重要的考量点,考量到延时或者现有的网络布局对互联网的覆盖之类的因素,所以网络本身是这样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说实话,再加上国内的网络监管政策方面的要求,所以其实在我们跨出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发展当中,网络可能会变成一个瓶颈,大家在三四线投资的时候必须要关注这个问题,之前相对好一点。这是网络和运营商。

客户不必说了,数据中心对客户来说是比较重大的投资或者选择,因为它在数据中心这一侧可能付给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是它在数据中心内部资产的价值大概1/5或者更小比例的金额,但是它本身在数据中心当中的投资服务器、网络设备、网络带宽,再加上数字资产的附加价值,它在数据中心当中的,对它的业务来说是价值相当高的。数据中心行业叫托管业务,其实不是把服务器托管过来,是用户把自己的核心业务托管过来,是一个信任的托付。这个是客户这边,除了这部分的资产价值以外,对康总刚才提到的快速发展以后,他需要快速交付,快速交付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弹性,在足够弹性的情况下还需要有更高的安全等级、更好的性价比,这些考量的维度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们怎么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前面这些问题如果全部搞定了,我相信资本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客户也有了,资源也有了,资本基本上问题不大了。技术虽然排名最后,但是它在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是会有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因为我们只要在数据中心行业待久了,就会发现本身数据中心行业不是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其实我们自己也发生过,有可能我们在设计或者选址阶段埋下的一个隐患,在整个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当中可能要到后半段才能显示出来,但是这个风险有可能是对整个数据中心或者这个客户的运营带来很大风险的因素。怎么样保证在技术选型上、在选址上、在规划上做到尽量地万无一失,或者我们说做到几个9的服务等级,这个在我们去做选址或者做投资评估的时候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要仔细考量的。

黄子健:谢谢徐总。接下来我想请问于总,腾龙作为IDC行业的后起之秀,这几年面临的问题也不少,能不能请您给大家分享一下怎么解决创业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于靖:我觉得一说到面临的问题,其实大家都很有共鸣。

黄子健:大家都差不多。

于靖:我们腾龙也是这个行业的后进者。其实问题都差不多,但是可能从我们的角度来讲的话,不能说是能够完全复制的解决方案或者经验,只是从我们个人、从我们自己企业的角度来讲,可能在一些刚才遇到的问题方面,我们大概的一些解决思路。从政府的层面来讲,刚刚讲到大的政府层面对于这个行业的支持,包括一些政策的倾斜,这些方面来讲,我们更多的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去做一些符合政府在当地的产业规划,对产业方向的,我觉得是配合和支持,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地方是单体的数据中心,是为了匹配当地政府对于某一个产业方向的整体规划,有一些地方可能是,比如说重庆三期的项目,除了单体数据中心之外,我们还做了一个5G产业园的规划,协助政府导入上下游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能够争取和赢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另外,从一些必备的资源,匹配的一些资源整合方面,比如说刚才讲到电的问题,电的问题我们是跟国电的下属公司,我们也成立了合资公司,形成了股权的合作,在资源方面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匹配和支持。像项目用地方面,因为我们跟,比如这次融资,刚刚做A轮融资进来的股东,我们跟南船集团也有合作,他们也是之前在全国有大量的物流、仓库的储备用地,跟我们基本上匹配度也非常高,可能我们在这方面会解决一部分用地的问题。从我们整体思路来讲,会把这些必备的资源做更深度的绑定,通过股权的方式或者投资的方式,这个应该是我们的解决方式。

黄子健:谢谢于总。刚刚四位嘉宾都给大家分享了各自对于数字基建里面面临的比较有共性的困难各自的解决方法,详细在座的各位应该也是受益匪浅。直接进到最后一个议题,希望各位嘉宾能不能够给大家展望一下,在咱们心中未来的数字基建会是怎么样的发展?

康楠:偏宏观的就我来,总体来说,从行业上来看,肯定未来发展,从市场判断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从行业现在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来看,增长率同比增长、环比整体来说都不错下一步我们对整体的判断还是看数据量和流量,一方面国家今年在6月份已经颁布了5G试商用牌照,在未来几年整体的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在5G下的场景所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我们实际上更看重的是这一类平台的数据流量的增长,从整体的趋势来说,数据量增长以后,在IT架构已经,基本上来说没有更多的演进空间的情况下,必然对DC的空间需求是一种刚性的,所以这个起来我们对未来市场的基本判断。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提示大家的。像腾龙控股我们也关注,民营这种大的控股公司,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正在进入我们的市场,互联网公司在资产能够进行沉淀的情况下,也在进入这个市场,也就是说大家需要关注的是未来的饱和度是非常满的,中小微IDC服务商未来的出路是什么?是要画一个问号的。刚才咱说了,有这么几个,像数据港未来的定位是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轻资产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建造者,这个定位很准确,他们进军了,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腾龙控股这样的大公司估计和政府、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核心的是他们的融资能力比较强,所以他们是金主,他们也进到这个行业了。三大运营商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和智慧社会、网络强国相关几个方面的战略,也会不遗余力地加强资源能力的投入。一旦市场投放的资源能力在三驾马车叠加的时候,投放市场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竞争格局呢?大家可以思考,IDC目前来看,从增值领域、从服务领域、从价值转型角度来看,还没有什么新变革,资源投放量大了以后,按供给的客观规律来说,价格肯定会持续走低,因为背后要看到买主是谁,多数都是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多数都是从事信息化业务的,他们的采购模式非常简单,在国标、行标相对统一固定的模式下,谁价格最低谁就中标。因为联通现在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原来是一个半甲方的身份,现在也是要从乙方的角度,该参与投标的要投标,该进行价格让利的要让利,所以大家看到未来这个市场好的方面是大发展,规模化发展,这么一个大的趋势。但是要有一个提前的准备,就是你们的禀赋是什么和你们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从今天开始得提前想,否则的话就会失去。

黄子健:谢谢康总,我非常赞同康总的看法,其实我个人也是非常看好,经历了这一两年去库存以后明后年IDC市场的确有大规模的爆发性增长,但是明后年市场会由龙头或者头部主流的几家可能会瓜分掉绝大部分的市场增长。也是想听一听于总对于未来这个领域的展望,是不是也是和咱们想的一样?

    于靖:对,我也同意,应该说未来可能市场分化会比较明显。

    黄子健:是的。

    于靖:可能客户,包括一些资源会往头部集中,这个是一个趋势,所以从这个预测之下,我们也在积极地做一些大的资源整合方面的准备,包括资本市场这边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大的报的成长期之前能够做好准备,因为我觉得数据中心毕竟是一个重资产的领域,所有布局可能都得需资本的助力,能加快它的进程,所以从腾龙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去规划的。

    黄子健:谢谢于总。不知道徐总对这块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法?

徐军:首先是同意各位专家和嘉宾的意见,数据中心市场在过去的5年、10年或者未来的5年内,每年保证3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应该不是大的问题。虽然数据港过去10年每一年都在担心下一年客户的需求到底在哪里,这么大规模地建,是不是有去产能的状况出现。未来一两年内,我觉得在二、三线城市我们眼前可以看得到的二、三线城市就要面临去库存的风险,因为本身二、三线城市,我们一般投资对它的期望会相对高一点,而且土地资源规模获取上都会拿到比较大的规模,但是用户“走出去”,走到二、三线城市的节奏或者速度,第一,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快,即使有这么快,他们选择的方向也不一定是和我们的选择方向重合或者是一致的,这个概率还是比较小的。从整个行业来看,数据中心行业本身算是数字基建行业,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的产业地产的逻辑,我们可以去看看物流地产过去10年的发展,可能差不多,至少第一批已经有一些体现了,接下来物流地产上也可以看得到,我们参照物流地产也能看到未来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

微观方面来说,我们今天讨论的边缘数据中心或者边缘计算的热点,是我们大部分原来数据中心圈内的玩家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因为说实话,我觉得大规模或者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而且外界资本介入也越来越大的情况小,原来这个行业内玩家资本实力相对来说,如果在目前还没有上市或者没有后端巨大的融资渠道的话,蛮难满足这种重资产投入的要求。反而是在边缘计算或者是边缘数据中心这样的一些和应用绑定关系比较强,又会更多地涉及到云或者说是IT架构方面的服务能力的体现的这种领域,或者是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的工业互联网或者行业互联网的领域,是我们IDC的同仁应该更多关注的领域,这个可能也是我们在下一波互联网推动的热点。因为互联网接下去可能是往行业的方向深耕发展,我觉得结合边缘数据中心可能会有更好的切入点和市场的机会。

黄子健:谢谢徐总。最后我来简单总结一下大家的看法,其实这几位嘉宾,包括我都对于未来这几年中国的IDC市场都还是持一个比较乐观,至少是谨慎乐观的态度,普遍都是认为未来这几年还是会有比较不错的增长,但是我们也都同时能够看到的是竞争肯定也会不断地加剧,咱们在座的各位嘉宾或者在座的各位企业,作为产业链上面不同的环节,其实应该更多地思考咱们自己的资源禀赋,包括竞争优势,然后来思考好未来这几年的定位,怎么样能够抓住行业大发展的浪潮。

    今天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也感谢各位听众,谢谢。

资本浪潮下的数字基建

嘉宾合影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4-01-22 15:25:05
2024-01-19 15:41:34
国际资讯 亚马逊宣布将在五年间在日本投资150亿美元 用于扩建数据中心
此项投资将主要用于扩建该公司在日本的数据中心,并加强其在当地的业务运营。 <详情>
2024-01-09 16:53:00
市场情报 中兴通讯分布式存储+ DPU,加速数据中心转型
存储技术在不断地创新、完善、加速演进,以更好地满足业务的存储需求,但同时也使得存储协议和文件系统越来越繁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