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2019)主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作为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内知名的盛会以及IDC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政府和厂商等产业上下游的高效沟通平台,与会嘉宾包括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数千人。在主论坛下午场,特设了一场主题为《下一个IDC风口》的高端对话。

贾男:非常感谢俞一帆先生带来的精彩演讲。5G已至,数据中心大有不同,刚刚前面的高端对话当中就资本的问题对数字基建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广泛的讨论,接下来大会将就下一个IDC风口进行高端对话。掌声有请对话的嘉宾上台,他们是:

竹间智能首席运营官  孙彬

紫光云联席总裁  焦刚

鹏博士大数据华东数据中心总经理  杨波

海通恒信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蔡中美

杭州云之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韩玉

    有请各位!

1

竹间智能首席运营官  孙彬

 

孙彬:在座各位参加IDC大会都是老朋友、新朋友参加很多年了,这个行业从IDC的建设,最早由运营商开始1.0的模式,到2.0时代,很多大型企业自建数据中心,自己运营数据中心,到3.0的时候数据中心开始云化、开始智慧化、开始互联网化,到4.0时代,大家开始聚焦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间其实我们的IDC技术和产业不断地变化,今天我们也很有幸,请到了四位嘉宾,他们分别都是,不仅是公司的管理层、战略销售的经验,包括投融资的经验,以及技术运营科技方面的经验,所以今天我们的话题,我们会先了解各位嘉宾目前在IDC产业,公司和个人IDC产业方面的布局和进展,包括自己的规划。其次我们会展望未来的5-8年,在这个时间内,IDC的产业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技术突破点、商业突破点在哪里。紫光云应该是紫光集团星云战略的一部分,2018年在紫光集团也投资了上百亿,在紫光云下面进军公有云的产业,首先还是请焦刚焦总给我们大家做一个介绍。

2

紫光云联席总裁  焦刚

 

焦刚: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非常荣幸参加这个大典,这也是一个年度的IDC行业的盛会,因为我也都参加多次了,在IDC云计算做了多年,原来在紫光以前在联通做IDC和云计算,所以对这个行业也是非常有感情,也非常熟悉。我是2017年到了紫光以后,刚才孙总也讲了,紫光有两个很重要的科技板块,一个板块是芯片板块,我就不说了,大家很清楚。因为紫光集团的“芯战略”,芯片是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整个工业社会最核心的基础。另外是云网板块,云网板块有新华三,跟华为一样做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紫光云是2018年4月份才成立的,为什么做紫光云?大家知道云计算的发展,存储硬件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紫光云去年公布了紫光公有云的战略,未来要投120亿,在媒体上也说了,要在全国部署整个公有云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一直认为云计算一定是基础性设施,上午有很多题目讲算力无处不在,将来的算力,因为我是运营商出来的,运营商将来的计算就跟运营商的网络连接是一样的,不论是固定连接还是移动连接,它也是一样无处不在的。现在整个的数字经济,大的讲、宏观讲数字经济,微观讲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连接,既有连接就一定有平台,就有计算。所以计算未来一定会成为整个数字经济也好,国家整个经济的基础设施,而数据中心又是整个云计算基础的基础。云计算的平台也好,物联网平台也好,云、大、物、智、区块链哪个都得放在数据中心里面,都得放在云平台里面,所以这是一个基础设施,所以增长性不言而喻。我那天算了一下,我2012年开始搞联通的云计算的时候,那个时候全国的IDC规模是160多亿,而信通院公布的数,到今年估计会达到1200亿左右,这七八年时间是IDC云计算高速发展,反映了数据中心的基石越来越强壮。

紫光云的使命就是要做一个跟阿里一样,跟所有公有云服务商一样,做公有云的基础设施,我们走的路线图不一样,我们要走的是一个面向To B的产业互联网,因为上半场消费互联网已经打得差不多了,BATJ,下半场是庞大的产业互联网,几十万亿的市场。而这些市场都需要底盘的,数据中心也好,云计算也好,支撑。紫光云面向产业互联网,我们会面向产业,比如智慧城市的数字大脑,面向智能制造,刚才讲智能制造,面向BIM,刚才林总讲BIM,包括芯片云,我们会面向行业做我们的数字底盘,做公有云的计算,算力设施,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走的录像是不一样的,完全是To B的。我们在布局里面,刚才讲到,孙总也问了,我们紫光云初期也会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因为一定要跟业务结合,我们的业务是3+N,“3”就是核心节点,“N”是N个业务节点,以前叫业务节点,现在边缘计算是很时髦的词,我们叫云边,N多个边缘节点。所以我们目前在三个北、上、广、深这些核心城市部署我们的核心数据中心,初期规划大概是将近1000个规模,因为To B跟电商那种,跟阿里那种要求的算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场景很重要,因为企业级是面向场景的,我们在20多个城市,比如在苏州、沈阳、太原等20多个城市也做了边缘节点,这个规模也是在2000多个,也是面向场景的。初期紫光云也做轻资产,这一期我们都是租运营商的,或者是第三方的合作商。在座所有IDC的合作商未来都可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当然了,我们搞云计算网络很重要,我们还跟运营商把网络做起来,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设想。我就简单说一下,时间关系。

孙彬:谢谢焦总,焦总很有产业的视角,站在国家基础架构的视角阐述了这个观点。第二位请杨波,鹏博士大数据业务是深耕云计算、AI相关技术、大数据解决方案。接下来有请杨总给大家做公司的业务介绍。

3

鹏博士大数据华东数据中心总经理  杨波

杨波:感谢主持人、感谢大会邀请鹏博士来这个会场进行一个解读,也是我们自己的信息通报给合作伙伴,刚才焦总讲得很好,在这个行业圈里都看到了,数据中心以后是算力中心,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到数据中心这个领域,所以这两年这个行业很火。鹏博士为什么进入到这儿?鹏博士大数据又是怎么出现的?我简单给各位做一下讲解。鹏博士20年的电信运营经验,我们最初主营业务主要就是在北京经常接触的电信通、长城宽带,做家庭宽带,To C的市场带动了过去20年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的产业变革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To B的业务利润率和To B的业务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我们集团90%,带来的变化推动数据已经很明显地给我们公司集团发展转型带来了这么一个指向。在今年年初,我们就在深圳成立了鹏博士大数据有限公司,隶属于鹏博士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这件事情的出现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把我们自己原有的数据中心业务、VPN业务、海底光缆全部放在这个壳底下,方便未来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集团上层变成一个资本运营的公司,下面实际进行的操作,长城宽带还会继续家庭宽带业务,大数据公司进行数据中心、VPN等业务,这样会对我们来说把集团产品线划分得更明晰。

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过去20年鹏博士可以说在数据中心领域是头部企业,最早我们可以号称前三强,现在发现大型数据中心近来者不停涌现,在这里面已经慢慢地落后了,但是我们自己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这次展会我们隆重地打出了一个大的展台,在这个展台上我们宣传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叫HOME管理模式,就是酒店运营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实际上是针对于数据中心这个行业里面,现在有很多合作伙伴有资源、有资金,但是他不懂得加强,不懂得运营,不懂得销售,甚至于还有网络方面的资源缺失,这样的话,我们是基于20年的经验,希望把我们的这四个能力,主要是赋能给这些合作伙伴。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12月8号,在南京我们第一个合作项目,也是我们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南京佳力图项目,这是合作伙伴上下游往前更进一步,他们进入到数据中心,而我们对他们进行赋能推出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推出之后,我们也看到了,这个行业内产生了比较多的反响,很多的合作伙伴,包括刚才焦总说过产业互联网,我们现在是一个数据中心,大家冠了很多名词,数字地产,我们在这一块也看到了很多地产界的朋友,很多投资界的朋友,在这次会上非常踊跃地参与了,他们其实是看到了几个方向,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一块儿推动这个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我们认为不可能,包括云计算,刚才咱们讲了,在产业中,云计算肯定是往未来走混合云、私有云,会更多地有更庞大的客户群,没有一家能够把这个市场通杀掉。所以公有云帮我们把客户引到云上,私有云、混合云是未来中大型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这个情况下,数据中心的用户是不断增多的,所以说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也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能够带着他们的行业应用跟我们进行合作,这也是我们认为未来5年数据中心的风口。有的是地产界的、有的是制造业的,甚至于我们说的物流产业,在这个行业里面跟我们都有密切的接触,我们在帮助他们去做他们更专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提供最基础的服务,其实我们做的是一个服务、运维、管家。在这儿我也希望有各种资金、各种资源的合作伙伴,能够敞开怀抱,大家没有什么可避讳的,因为如果在每一个专业里,我们都施展自己的长处,我们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所以在这儿,鹏博士今天推出来的这种合作模式,我们是希望广而告之,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跟我们进行合作。

我分享就这么多。

孙彬:谢谢杨总,杨总的服务模式待会儿请你细讲。刚才你提到在产业中需要资本、需要资源,下面我想说海通恒信总部设在上海,公司业务领域涉及得非常广,已经包括工业装备、交通物流、公共服务、建筑建设,包括医疗健康等领域,现在海通恒信积极向从事IDC服务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包括投资、建设、运维等等服务,接下来我请蔡总做一个介绍。

4

海通恒信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蔡中美

蔡中美:各位下午好!首先感谢IDC的邀请,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参与这样一个高峰对话,另外也很荣幸和焦刚总,包括杨波总、韩玉总,产业大咖,在一块儿参加这样一个对话。他们都是来自这个产业,我是来自海通恒信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我们有专门的IDC产业组。海通恒信是作为一家券商特色,作为海通证券的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作为大型的融资租赁公司,我们跟IDC这个产业是怎么结合起来的呢?大家可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IDC属于一个重资产的投资,主要的资本性的支出是集中在机电设备这块,机房内的机电设备占到整个项目资本性支出的大概是65%,甚至更多。融资租赁刚好又是基于设备而进行的一种债权融资的方式,所以说融资租赁与IDC产业是有这样一个契合度。IDC这个产业业态是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的收入,这个和融资租赁后期要求、后续要求,现金流租金的偿还,资金的匹配度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海通恒信应该讲在业内是最早切入到IDC基础设施这一块的投融资,大概是在2016年底,我们组建了专业的IDC团队,来为国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投融资的方案,提供这样的金融服务。

海通恒信作为海通证券这样一个大型的金融机构,我们有着鲜明的券商投行特色,我们在很多的项目上面,除了传统的融资租赁以外,我们还做了一些股债联动,包括融资租赁+主动管理,还有后端的资本化,比如说我们在做一些,在后端资产证券化、ABS、IDC资产证券化,现在在做一些金融创新,做一些REITs类的创新产品。所以说我们在IDC这一块,我们也是倾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希望为国内的IDC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我的介绍就到此。

孙彬:谢谢蔡总,65%的数字我也记住了,对我们来讲,资本的支持对IDC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其实是很大的条件。同样,另外一个去支持IDC创新的应该是科技部分,第四个韩总的杭州云之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的背景是阿里,公司定位绿色高效性价比的TD基础服务商,现在不仅为自建自营数据中心,也包括为很多数据中心做咨询规划等技术服务。接下来请韩总做一个介绍。

5

杭州云之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韩玉

韩玉:感谢IDC圈的邀请,有机会来这里分享一个创业公司,今天已经开始不再是一个创业公司,感谢主持人和各位来宾听我聊一聊我们对于这个产业和我们这个公司的一些情况。云之鼎公司来自于互联网公司的基因,五个合伙人来自阿里和百度的体系,阿里当时在十几年数据中心的建设经验里面的这一批人,从管理到技术架构规划设计,到项目的管理,到运营交付这四个维度的人都组合在一起之后,开始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总得做点什么样不同的东西,这是我们当时出来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从事数据中心的服务,输出我们的能力,杨总提到的叫赋能,会把互联网的经验移植出来,后来我们发现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得越专、越深以后,这个行业发展的很多对象需要更大的平台来撬动,所以我们在去年的时间里面找到了普洛斯,普洛斯是中国大的地产物流商,占据超过3000多万平米的园区地产。它手上掌管着接近超过700亿的资产,结合在一起以后发现是典型的技术+资本驱动的公司。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刚才主持人提到IDC已经经历到了第四代,如果说在十几年前,你可以凭一个项目开始慢慢去借贷,开始摸爬滚打以后,开始做数据中心的运营,到前几年开始数据中心上市以后,你会发现投一个数据中心越来越投不起,哪怕你今天是一个上市公司,所以蔡总为什么出现了,投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几个亿,你在北、上、广、深的这些资源的情况,你很难在每个城市里面都拿到很大的资源。所以在我们看来,数据中心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端技术和高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在我们看来,尤其是今天的云计算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今天的有些嘉宾也分享到了服务器的增长率开始下滑的情况下,实际上背后带来的是技术驱动和产业重新调整的机会。数据中心开始变成了一个寡头,或者叫集中化效应的产业,这时候我们可能再用原来的对项目的模式或者一个一个拿项目已经太慢了,我们在未来可能需要做的事情,把一些头部的客户服务好,把云计算的技术趋势和智能化的趋势服务好之后,你才能在技术上领先。在大的资本方面,尤其是融资,包括国内出海的情况下,你占有行业领域的很多方面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继续存在,否则就真的会出现掉队的情况。

我们跟各位还是有很多的合作,比如跟鹏博士的杨总有很多合作,包括下午有一个联想发布的数据中心的合作,我们都是合作伙伴,包括紫光云,或者未来运营商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专注于做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定制和建设,从之前的服务转变成把我们的服务输出成一个资产加上一个高效运营的企业。

孙彬:谢谢韩总,感谢四位嘉宾给我们分享的战略着重点,我接下来想问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领域,有技术的大拿,有产业资本的专家,还有管理,还有业务领先的领袖们,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想问,他们在现在的战略布局中有哪些是前瞻性的布局,有哪些先进的想法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突破和变革。在不泄露机密的情况下我想请各位嘉宾跟所有嘉宾分享各自前瞻性的做法和看法。

焦刚:谢谢主持人,最近云计算的风口,我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亚马逊的拉斯维加斯每年的大会我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那个风口就代表了整个行业的走向,咱们不说趋势,这个走向很重要。我觉得我们自己根据这些国内的需求,包括结合国外的走向,我们正在做这么几个事:

第一个事,未来的多云和混合云一定会成为一个未来用户使用云,上云、用云很重要的一个模式。因为未来云的基础设施,包括亚马逊也好,包括国内也出过很多的故障。所以用户会选择不是把自己的业务负载放在一朵云上,要么把自己的私有云跟公有云做混合,要么选择两家,多服务商的架构。所以这是一个趋势,并且已经证明,不仅是我们国内,包括国外也是这么一个趋势。所以我觉得基于这个趋势,我们紫光云作为公有云服务商,我们也会跟庞大的既有的,因为我们以前国内存量的很多都是信息化系统、业务系统,很多都是拿私有云做的,所以我们未来把我们的架构要,就像亚马逊推出AUTO POS(音),把它的公有云节点放到私有云的节点一样,所以我认为不光是我们,阿里也好,做公有云的也好,都会走这一条路线图,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云计算原来是商业模式,云计算是一个服务模式,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变革,不是技术的变革,但是经过这七八年,将近十年的深化推进,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一个技术的变革了。最近看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革就是软硬体的融合,芯片和云的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做云的,亚马逊一定要做芯片,一定要把他所有的东西嵌入到芯片里面,要做出芯片来,包括华为、包括国内阿里都在做,芯云的融合也是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提高算力的很重要的一个趋势。云和端的融合,咱们国内阿里也做出来了,华为也做出来了,紫光本来就是做芯片的,所以我们做云、做芯片,我认为是有优势的。这是很重要的风口。

第三个是云边协同,云边协同对整个网络架构、平台架构会有很大的变化。紫光一出来就是面向产业互联网做的,比如我们做的是智能制造,工业云,而这些都需要云和业务节点,云边要做协同,它的架构、网络怎么配合,平台怎么配合,软件怎么配合。这些工作是我们目前推进的。

还有一个趋势,未来的高算力,因为AI上来以后,每个公司都自己去做算力或者有大数据平台是不太现实,小的创业公司可能有算法的能力研发,但是没有大数据,而这些东西我觉得还是要靠庞大的大的公有云服务商或者大数据的服务商来提供这样的算力和大数据,再加上你自己的算法来产生新的产品,我觉得这个GPU等等,这种算力的提供会是一个新的,现在是无处不在AI,无处不AI,现在哪个行业不AI?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趋势。将来AI上来以后,可能对GPU、芯片、耗电等等,比传统的数据中心的耗电要高得多,在座的都是IDC的专家,我现在做高密度的机架就做到7千瓦、8千瓦,顶多10千瓦,未来搞渲染、搞基因测试或者搞区块链的挖矿机,高能耗远远不够,现在机架可能要到20千瓦,20千瓦对整个数据中心的设计,风冷的模式要变成液冷的模式等等。供电方式、供冷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这是整个行业都需要关注的。

其他的不讲了,不一定讲得对。

孙彬:焦总给了大家很多的点,第一个他看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模式,很多厂商在为此服务,很多厂商也致力于也方面。第二个是看到云端服务的机会,跨云,云和云之间的冗余的备份也是有很多的商机在里面。第三个,焦总提到的芯片,其实芯片是把软件应用整合在硬件里面,让这些应用更加标准化,更多渠道化,其实也是商业模式标准的表现,其实可以扩大到各个产业中去,这也是商机的机会,AI的机会,我是做AI的公司,我有很多话可以讲,但是我放在最后。我的兴趣在哪里?因为服务跟IDC,包括云端很紧密相连,所以我一直好奇杨总HOME具体的战略细节,我们把时间交给杨总,跟我们介绍您的前瞻性的想法。

杨波:刚才焦总讲得特别对,我们在座的这几位几乎完全互补,我们发现焦总做的是在数据中心应用层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这块很有前瞻性,做了很多的布局,所以我们配合着我们这些合作伙伴,鹏博士一直以来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不一定是做了技术的变革,而是把我们这个产品的服务提供了更加优化,不停地在往优化的路上走。我们看到的不管是3G、4G,甚至于未来的5G,我们引导发展方向的都是新的应用,行业内很多合作伙伴也是依托于某一个技术应用带来的升级,非常快速地产生了一个业务,产生了一个发展,而且是发展的跳跃。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其实我们继续深耕于我们自己的数据中心本身业务的内涵,内涵什么东西?交付的速度,运维的品质好坏,能够提供的安全可靠性。在这儿看到一个情况,就是刚才说了,为什么我们要去找一些产业的基金,产业的地产商,它加快了我的资源获取,高峰在去年应该是我们的行业内有一些合作伙伴!应该提出九个月交付数据中心,这是当时的纪录。

为什么这么快?应用决定了,客户决定了,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们作为数据中心的从业者,我们如果从一开始选择一块场地,跟政府沟通需要用一年时间拿地,再用18个月建造一个数据中心,这样的周期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市场的变化。怎么办?我们用HOME模式提出其实就是为了快速地打通我们的字眼以及客户之间的整个的过程,交付供应链的缩短,所以在这儿我们在座的这几位就可以各自施展自己的长处,更快速地去拿下这个产业的客户的项目,而在这一块,类似于应用端,现在应用端的变化真的是非常快,前两年我们看数据中心的耗电主要是10安到16安的机柜,现在已经是5千瓦、8千瓦,现在也有某些合作伙伴提出来了,要用15千瓦为他们未来的发展主流。所以在这样高密度的发展环境下,以及数据中心的选址、建造,同时不要光简单地说我们看到这个机柜就是五个机柜合到一起了,但是真的不是这样,这么大机柜数带来的能耗的增长率,今天发改委没来吧?我们受制于他们,受制于各种审批。电费降价,全国各地都降价,北、上、深都降价了,但是发改委卡得更严了,为什么?有需求就应该批,我们数据中心这块真的是零排放无污染,应该是很好的产业,但是确实是有很多坎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速度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我们的HOME管理模式其实打造的就是一个速度,能够快速地去响应各种场景,在这一块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回忆一个现实,以前我们吃海鲜为什么那么贵而现在可能在家里面点一个盒马生鲜,当天送到你的餐桌上,甚至于还加工好,其实所有的供应链做到的就是,我们叫冷链供应,做到了IT化、信息化。各位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数据中心中,甚至于各个行业都开始把IT的应用与数据中心的基础开始结合,为的就是把他们的快人一步的IT体现出来,可以这么说,中国排名前三的物流产业全在我们的数据中心中,而我们跟他们的合作已经是深入到了他的业务底层,从数据中心的数据一直到这个网,我们叫云网整个一套方案,我们看到的是类似于这样产业的发展有很多特性、有很多的不同的产业需求。而在这里面,我们能做到的就还是回归到我们的本业,我们为上面千变万化的服务提供一个稳定、可靠、快速的交付场景,这就是鹏博士在干的事情,鹏博士大数据在干的事情。

孙彬:整个HOME的模型其实是一个数字地产的模型,而且你给我们行业所有的嘉宾带来的就是说,未来会是一个规模的、速度的竞争,这个产业中间要提高效率,交付时间等等,但是这些其实离不开刚才说的金融的帮助、资本的帮助。蔡总,能不能从您的金融和您的专业领域讲,有哪些前瞻性的做法或者您布局的,比如金融模式,可以帮助到我们的。谢谢。

蔡中美:融资租赁本质上属于债权融资,在业务创新这一块,特别是在IDC信息业态这一块,结合这个产业,我觉得做了三点创新,第一就是我们突破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风控的主要的考量,比如说我们很多的银行,我们的租赁同行,他们在大众的债权融资的时候特别看重融资主体的信用、征信情况、信用记录。另外再看重你有什么不动产,有没有房子、有没有厂房、车间,这些不动产来做抵押。作为唯一一家券商特色、投行特色的融资租赁公司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突破。我们当然也希望主体信用越强越好,但是作为单个IDC项目来讲,它是一个全新的公司,之前没有任何运营的记录,所以没有很好的信用记录,更谈不上外部的评级,就是为这个项目成立的新的项目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这种风控看主体信用、看土地不动产抵押的模式,确实在IDC这一块不太适用。在这一块我们做了大胆的创新,我们更强调,我们要看单个项目未来的现金流,现金流管理,哪怕现在1-2年处在建设期,包括机柜上架率的爬升期,你的现金流,特别是净现金流的产生会有1-2年的爬升期,我们融资租赁这一块会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测算提供一个相应匹配的融资租赁解决方案。我们跟传统的风控的视角不一样,我们是更强调现金流的主动管理模式,看单个项目现金流收益的情况,来提供项目的融资。

第二点,作为一个单纯的金融机构,在IDC产业端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也整合了一些产业内的优势资源,特别是IDC行业地位比较,综合实力比较强的EPC总包,机房的建设单位这一块,我们跟它有一个业务的协同给到业主。跟IDC头部的机房的基础设施建设总包方这一块的业务协同,我们是提供一个金融解决方案,再加上EPC的方案。一方面大家是强强联合,去打造更好的IDC的资产,另外也是便于金融机构通过这种结构可以突破金融机构的风控,搭建这样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产业+金融双轮驱动的模式。我们在产业端这些年也是一直在看定制化,BAT+华为这些大的客户,他们IDC基础设施这一块需求的情况,我们也为我们服务的客户做一些业务的赋能、协同。在产业端的这样一块跟金融同行应该讲是走得更激进一点,更前端一点。

第三,我们强调的是券商投行特色的融资租赁,IDC的资产后端的处置方面,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我们会和海通的投行部、并购部门做IPO或者做一些上市公司的宾够行为,给他们推荐这样一些标的,另外在资产的证券化,后端有成熟收益项目的后端的资产证券化,ABS融资方面,我们也协同海通内部的资源做一些金融创新。包括现在证监会也在试点的公募的REITs,房地产的信托投资,这种基金的模式,我们也在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总结下来,在IDC这一块,我们觉得金融+产业+后端资产化的处置,我们在这一块做了很多的尝试,希望以后有机会为圈内的IDC业主提供专业的服务。

孙彬:蔡总给我们带来好多好消息,不仅是前期对我们设备的融资租赁的方式,包括以后的资本退出机制,包括资产化的方式都有机会,非常感谢,可能对各位嘉宾都会有帮助。最后还是要请韩总,技术口上您在布局什么?

韩玉:我们作为公司成立以来,首先他们是布的N+X的模式,我们其实变成差不多的模式,叫5+X,北、上、广、深、杭,北、上、广、深、杭周边100-200公里内布局比较大规模的园区级的数据中心,我们在运作方面是基于我们股东很强大的基金和比较低的成本的能力,我们很欢迎,这里插一句,很欢迎你有资源或者土地、房产,以及能评的项目公司跟我们一起合作,包括控股和收购都是可以的。

第二个维度,作为一个技术性公司,我们很关注的事情是比较大规模头部客户在这个行业方向的影响和变革,以及他们的变化趋势,其中主要的几个点总结起来无非是在电力、制冷以及监控方面具体系统架构的改革、变革和影响。其实在于高功率密度这部分无非是风冷或者液冷的变革,我们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是适应客户新的IT以及部署方式的改变。在这里有第二个方面,就是电力的,比如说这个行业里面已经出现主导的巴拿马电源,把高压到低压整个供电架构全部用一个方式,把电源替代了整套需要多个输出柜的中低压的方式,把效率和成本以及交付的模式都改变了。

第三个加入了智能化的东西,比如今天在展会上体现了运营的智能机器人,这个是京东云提供的,阿里也有自己的运维机制,也做了展示,这里面有很多的机会,因为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成本主要是在于人头,人头这个东西,比如一个数据中心2000个机架需要16-20个人,但是在美国的数据中心里面只需要7-8个人,主要是运维成熟度、运维经验、包括运维报表,很多更领先的理念和监控系统的采用。所以我觉得智能化的东西在数据中心,尤其是大系统的运营方面有很大可以改善,真的是有应用价值的东西。还有一个情况,我们今天遇到的大客户,刚才提到了能效优化,但是其实很多大客户对PUE(音)的要求可能比政府里面所要求的,比如说1.4,比如说像上海出现了1.3会更苛刻,我们在手上有一个项目,PUE的申请能评是1.25,1.25怎么做?就需要我们在技术拆解和技术研发做一个新产品的定制和研发,包括用到了最新业界现在领先的,你需要把温度降到更低,相当于新的技术架构和产品方案的解决需要由原来的传统设备供应商结合各个工况进行定制化产品的研发,尤其是今天国内阿里主导的是液冷,我们去聊了一些大的网络和互联网云计算供应商,他要求说我是冷板式(音)的,所以在这两个不同的IT需求方向上,实际上背后追求的是能效以及他们对于成本的控制,这时候我们需要提供南方的液冷架构应该怎么做设计,北方的液冷架构怎么做设计。

最后一方面,刚才提到了9个月交付一个数据中,今天的纪录应该是,据我了解应该是7个月。7个月交付一个数据中心,可能华为今天会说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时间更低,可能4个月,那个稍稍有点不同,要获得合格证照之后再建设,略有差异。但是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今天全球领先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不含批文,4-6个月附近应该是业界最领先的水准。他们的交付模式我们今天大概能理解,我们去尝试过、去模拟和复盘这个方案,基本上要把原来传统的数据中心的架构改成各个子系统的架构交付,比如预制电力模块化的交付,预制,从原来的水冷预制化变成整体化的交付。监控系统把很多的监控视点把预制化放在设备里面进行集成。比如要做预制化钢结构,一层到二层的结构,可能华为做到三层、四层的预制化交付,出来预制化,预制化还要考虑成本以及运营效率的最后综合验证的结果,但是今天没有看到华为发布这个情况,但是我们看到Facebook在瑞典的一个数据中心里面,当时的能效要求苛刻到1.1附近,要求建造成本降低,实际上Facebook没有特别成功,预制化一定会增加成本的,所以我们在追求刚才提到的能效,追求系统的快速交付之外还需要追求成本的综合收益,是一个叠加的结果,因为你的商业运行成功一定是依赖于不停的技术研发、创新、应用,到整个成本的控制才有市场竞争力。

孙彬:谢谢韩总,我觉得嘉宾从四个方向给他们带来已经在布局的事情。最后我考虑,在5年后各位嘉宾怎么判断在IDC产业的风口在哪里?在未来5年区间我们需要在哪些行当布局,哪些地方布局?我先抛砖引玉,站在,比如我做人工智能、做人机对话,我就看到了巡检的机器人,不仅可以巡检,其实可以赋能做很多事情的调取,通过对答的方式了解情况,可以让管理人员更加自如地了解,同样,通过像我们做一些算法计算,我可以判断,像硬盘的故障问题,进行预检预测,我觉得在未来,在这四五年,人工智能的能力上来,会在运维方面会有一些突破,会有一些风口的出现。各位可以关注。

也在想请身边的这四位嘉宾考虑一下,从您的专业角度和行业角度来讲,您认为3-5年,甚至到8年,在IDC产业中间,未来的风口会出现在哪里?

韩玉:我接着主持人刚才提到AI,包括运维的分享,实际上今天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做尝试了,刚才说数据中心的运维只是机器人,机器人实际上只能替代人工的一部分,其实它的价值挺有限的,只是替代了几个人工,最后发现收益,我今天问了一下,一台机器人可能三五十万,替代一个人,结果发现收回成本很慢。效率其实也并不是很好,他告诉我不能爬坡,实际上应用有很多问题。今天我跟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聊的时候发现有价值的工业应该在于刚才主持人提到的,比如说对于设备巡检,设备巡检里面不仅是巡检这个设备有故障,而是它配了一个机器手,把故障硬盘进行定位,并且把故障的硬盘拔掉。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机器人来实现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还不够,我曾经想过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如果说把机器人和后台的运维专家结合起来,相当于一个数据中心变成接近于半自动化的巡检,其实应该是机器人占主导部分,而且它能够自动维护,这个自动维护依赖于远程机械手,如果整个运维专家团队和IT运维团队坐在总部的数据中心里面进行遥控控制,实际上你的运维效率大大提高。这时候你就可以把数据中心的运维故障通过总部专家级的判断,通过故障的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远程的可穿戴头盔和远程视频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的运维能力赋能到你的一线专家,实际上这解决了运维效率和技术代差的问题,这个时候才会真正体现出运维机器人的价值,简单取代人工只是改变了多少,但是如果你的智能能力,就像AI,如果你能突破跟人对话,进行自由对话,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质变。所以我觉得在运维机器人,如果能够从量变变成质变,能替代有技术能力的运维者来说,也就会大大提升数据中心的运维效率和降低它的成本,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东西。

第二个东西,液冷可能会成为重要的分支,因为到今天而言,液冷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除了北方区域,可能实现自然新风,但是环境还是很大的条件,液冷是唯一可以在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作为PUE一点一几的方案,哪怕是三亚,也可以做到1.13左右的方案,液冷大的问题在于今天IT的成本还不够做到因为供应链成本的问题,还不到风冷的规模那么大,但是液冷一定会成为重要的分支。那天我跟另外一个咨询人和IT人聊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今天液冷的用户一定是大用户。液冷服务器今天应该是会占到高密度服务器,未来出货量的10%-20%,因为可以测算得出来,如果BATJ、华为这几家主流的主要供应商或者主流的云计算供应商都采用液冷,因为这时候,尤其是中国的面积这么大,黄河以南大量采用液冷,是可以测算出来的,所以液冷会成为重要的分支,而且液冷方面会对IDC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是你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会产生重大的变革。

孙彬:在座的有液冷设备的产品和相关服务的厂商可能要多关注。

韩玉:最后一个,我觉得今天因为云计算厂商越来越大,所以快速交付,也就是说今天的集成化,集成化要具备集成化交付能力,今天是比拼综合能力的时代,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里面出现了各种专业服务,比如融资的、比如给你提供生物资源的,有人专门给你做运维服务的。

孙彬:行业更加专注,更加专业性。

韩玉:拆分成细分的专业,在产业链维度,专业性相当于是一手先吃遍天,你要有一个专业,在这个领域里面,尤其是对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公司,你如果做好一个专业服务,还是有你吃饭很重要的维度。要么你就走综合能力。这是我看到的三点。

孙彬:非常感谢韩总,韩总总结了三点,我非常赞同,不仅是实体的机器人,软体的机器人整合在一起,不仅是替代人工,而是提高人的效率,专家通过视频等等技术能够扩大更广的维护范围,能保证它的故障排除效率。人工智能并不是简单替代人工,而是辅助人工提高效率。同样,新科技的液冷可能会带来产业耗电的能量的提升等等,包括产业专业化可能会是下一步的方向,非常感谢韩总。后面请蔡总。

蔡中美:今天上午我非常认真地听了一下信通院何宝宏博士的分享,他的开场白有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数据中心原来是IT里面干房地产,叫机房,就是一帮IT互联网的人去做一个物理建筑,去干类似房地产这样一个简单的活,现在的趋势好像是房地产,地产投资商干IT产业,这句话我觉得很深刻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投资主体的变化趋势,最早我们的IDC,我们叫业务驱动,最早是运营商,是国家队,后来出现了第三方的专业服务,他们提供一些基础的机柜级的服务,早期的业务驱动,到了后来大量的上市公司,还有国企,他们来投IDC的时候,当然也有业务驱动,我觉得更多的是基础资源的驱动,因为他们有土地,能搞定能耗,他们跟电力运营商关系也不错,还有钱,他们的财务情况都很好。所以他们有这些基础资源,他们大量地投资IDC,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是变成了一个投资拉动的阶段。我们觉得一个IDC要做好,一个项目要做好,我觉得要有明确的业务需求,至少有一半比较明确的业务需求,要有一些必要的基础资源,另外,就是因为这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支撑这块的业务。结合何所说的这句话,从这个产业+地产投资的属性来讲,刚才主持人也讲,未来的投资方向,五年以后这样的局势或者说风口在哪里,我觉得从地产的逻辑来讲,肯定是我们的一线城市具备投资价值,一线城市的土地还是有很强的溢价,最次是有保值增值的能力。另外,这些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有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它有很多的To B的客户在这个地方,产业链非常完善。所以北、上、广、深,包括韩总提到的杭州作为电商之都,这块对于任何的IDC投资商来讲,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卡位的战略城市。

我们提出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包括大湾区,包括最早提出来的京津冀一体化,所以我觉得从投资价值来讲,这些长三角也好,京津冀也好,大湾区也好,这些城市群在一些空白的区域,我觉得还是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所以我总结下来,卡位北、上、广、深、杭州,从地产包括到产业,都有集群优势的地方以外,在长三角、京津冀,包括大湾区一些城市群,我们也要做一些这样的战略布局。

就分享这么多。

孙彬:其实在对话开始之前,我们在前面聊的时候,蔡总和杨总就谈到,现在投资的并不是缺钱,而是缺好的项目,所以在座各位,未来的风口,未来五年资本还是追逐有好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好的发展潜力的标的项目,所以大家必须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接下来请杨总分享风向的看法。

杨波:刚才蔡总和韩总已经讲了,分析得已经很到位了,基本上从资源方面来讲是北、上、深三大板块,这个没问题在这方面投资我们认为是肯定至少是保值增值的。第二就是细分专业,你的专业能力更强的,你能拿到资源,能够拿到更优惠的竞争力的资金,要有这样的杠杆往这个行业介入能够对未来有很好的回报。

再说回数据中心本身,我们刚才说的是基于把数据中心当作一个业务对象,你们能够找到的方向。我认为在数据中心基本上就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IDC类,一大类是EDC类,这两类对应着现在的新技术,我们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5G、通讯技术的变革,在这两个方面上,其实我们前一次有会我也参加过,不是咱们数据中心领域的,但是我们看了一下应用发展,其实有一件事是对的,4G的发展带来了像抖音这样的应用,到了5G,热点在哪里?虽然国家只有18个城市现在做了样板的布局、布点,但是我们认为5G的发展重点以后带来的通讯技术应用变革还没有出现,5G应用的变革谁博得到是谁的,大量的应用方分析下来应该主要还是To C端,并不是To B端。但是我们说To C端的应用,实际上我们看谁能够抓住5G应用带来的契机,出现一个新的To C端的变化的应用,可能就会产生数据中心的应用。但是谁能抓得住,得看市场的发展,包括布点,至少我认为首先应该看重国家布局的18个5G城市,应用你的环境达到了,你的应用才会出现在那里。在这里一定是先发有优势。

说到EDC,EDC就是20多年经验过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默默无闻的,很多产业应用的客户对于IT技术的变革基本还是很有前瞻性,包括银行业,腾讯投了微众,已经是我们的客户了,在各个行业里面互联网的应用接口的企业,他们会很有前瞻性地布局,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这类企业,我们其实讲他的个性化定制、个性化的需求永远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是一个大的市场,所以我们为这些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应用公司,它带来了我们的数据中心的增量,也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一块一直以来是这样,未来五年我认为也会延续。我能分享的就这么多,风口其实就在我们眼前。

孙彬:杨总把整个产业偏重新科技,其实不止在IDC产业,各个产业中间都是风口,所以抓住这些产业变革,整个C端To B服务的变革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感谢杨总。压轴发言交给焦总。

焦刚:感谢,我非常同意他们三位的观点,韩总、蔡总、杨总讲的观点我非常同意。最近5G非常热,但是5G的本质是什么?三家运营商也好,搞5G的都知道,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叫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未来是要改变社会的,社会是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渗透到各个环节,4G是改变了移动支付、娱乐方式,微信,购物、消费行为,这是生活,但是5G是改变社会的,改变社会怎么改变?5G的三个特点,第一个大带宽,大带宽意味着什么?未来我们的4K也好,8K也好,中央电视台4K的转播、8K的转播,冬季奥运会要8K转播,这是需要5G,大带宽,当然还有AR/VR,这些东西很多。第二个是大连接、物联网,我们原来一个基站覆盖的一平方公里就是几万个连接数,将来一个平方公里的连接数要超过百万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低时延高可靠,小于一毫秒,这三个特点,杨总讲的我很同意,你要把这三个特点用好,但这三个特点用到数据中心意味着什么?数据中心存储的东西越来越多,你想想,原来是TB级,现在可能是ZB级,可能是EB级的存储量,原来都是几G的传输,现在有可能是几十G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数据中心里面的计算存储网络的容量会越来越大。

所以我讲第一个风口是讲,5G催生的物联网和存储量的大幅度提升,会使我们整个的数据中心的发展还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边缘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原来我们的数据中心都是集中化的,从分布到集中,集中都在北、上、广、深,要么在北、上、广、深,要么在内蒙、贵州搞数据中心,因为那边电便宜,但是未来除了北、上、广、深或者冷的地方要做冷数据存储、业务重点存储以外,大量的边缘数据要覆盖到所有的业务场景所在地,可能一个市、一个县都要有数据中心,所以这个就跟我们通信网一样,运营商要是机一样,交换机一定要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部署边缘数据中心,但是这个边缘数据中心跟传统的集中化的数据中心我认为是有区别的,因为大规模的,那么高的造价,像我们的数据中心造价那么高,T3+、T4,那个数据中心一个三万平米就得五六个亿,这样的数据中心在边缘数据中心可能有变化,所以我认为边缘数据中心的标准,包括集成化的工厂定制化、预制化数据中心快速交付的周期可能未来会成为一个风口,并且这个量是非常非常大的,不光是覆盖北、上、广、深的问题,覆盖全国所有的业务场景,地级市,可能很多县都要覆盖掉。这是一个。刚才讲边缘数据中心毫秒数要小于1毫秒、3毫秒,不靠近业务点是满足不了需要的,所以边缘数据中心,我们现在全国的数据中心大概210万个,大大小的,将来的量我估计还会很大,这个量可能要跟原来那些通信网的机房的量差不多,这样就需要定制化的、工厂化的、标准化的、系统化的数据中心成套的装备,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风口,做机电设备集陈,我觉得这个机电设备不能像传统的那样做,可能要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这是第一个风口。

第二个风口就是用电,节能减排的风口很重要,因为我觉得2018年统计了一个电费,全国数据中心的电费是1600亿度,这个概念相当于什么概念?相当于比上海市全市一年的用电量都大,上海市一年大概1500亿度电,数据中心1600亿度电,将来如果数据中心起来,边缘数据中心+5G起来以后用电量还会翻番,他们预测到2023年要超过2500亿度电,光数据中心,但是电不是无限制耗下去的,一定有新的节能减排的降电的措施和降电的技术,包括刚才韩总讲的液冷技术,可能其他的技术还要有,机器人,包括还有很多新的技术出现,所以节能减排和提高用电效率,降低PUE,我觉得不论是用电的各个环节,可能这是一个新的产业。

    孙彬:这是一个持续的产业。

焦刚:我们现在IDC的产业化除了运营商,电信+联通占了市场的将近50%,除了这两家之外,其他都是第三方运营商,大概占了50%多,但是我认为IDC是重资产运营,你要规模不起来,你的边际成本根本下不来,效益根本提升不了,我看了上市公司的IDC报表,都是百分之二十几,30%都不到,三年可以不赚钱,可以跟资本市场赚钱,但是长期不赚钱,像蔡总是做金融的,不赚钱是不可持续的产业,所以一定要走到美国的这条路——集中化。我认为未来几年会走并购的路线,我看到一个数,现在有IDC牌照的2300家,我不知道做IDC的有多少家,但是能挣钱的有多少家我不知道,但是这个路线图一定会走到这条路线,要不资本市场也不可能长期投入。未来的并购,形成几个全国性很大的IDC服务商是未来很大的一个风口,这个资本要抓住。

孙彬:非常对,焦总最后的建议,第一个就是从5G的整个产业会对IDC产业带来一个大提升,无论是数据、连接的数量以及人的影响,包括对B端服务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其实5G的影响给IDC产业带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这个挑战就是电不可能持续建更多上海这样的耗电大户,所以节能可能会是一个持续的产业优化的过程,也是无数商机在里面。最终IDC产业,几个专家都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也是希望整个IDC产业能跟整体的经济一样快速成长,超过实体经济,让我们跑在最领先,我也是希望能够产品IDC大会的各个嘉宾们,我们每年看到这个产业成长,我们每个人跑赢这个成长的属于,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

因为时间缘故,我们的分享只能停在这里,如果大家有云计算、数据中心、管理服务等等可以会后跟各位嘉宾取得联系。今天时间到这里,感谢大家!

6

对话嘉宾合影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4-01-22 15:25:05
2024-01-19 15:41:34
国际资讯 亚马逊宣布将在五年间在日本投资150亿美元 用于扩建数据中心
此项投资将主要用于扩建该公司在日本的数据中心,并加强其在当地的业务运营。 <详情>
2024-01-09 16:53:00
市场情报 中兴通讯分布式存储+ DPU,加速数据中心转型
存储技术在不断地创新、完善、加速演进,以更好地满足业务的存储需求,但同时也使得存储协议和文件系统越来越繁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