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由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组委会主办,中国IDC圈协办的第十五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 2020)进入了第二天的议程。经过一天精彩纷呈的讨论,数千名参会人员,包括IDC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政府和厂商等产业上下游领导、专家以及从业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关注并参与了今天的论坛。
今天的主论坛主题为《重新定义IDC——未来IDC论坛》,本次论坛分为人工智能与IDC、金融科技与IDC、金融科技与IDC三大篇章,讨论未来IDC的种种发展可能。在第一篇章“人工智能与IDC”论坛上,海兰信集团副总裁徐坦女士以《海底数据中心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演讲。
海兰信集团副总裁徐坦
徐坦:尊敬的各位领导,IDC圈的朋友们,很荣幸代表海兰信向大家介绍一种创新的数据中心模式叫海底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顾名思义,我们把数据中心搬到了海里去,建设在海底,让大海给数据中心做冷却,没有空调设备,没有压缩机,没有冷却塔。我们是用大海的流量和流速、体量,把数据中心,IT服务器的热量带走,大量的降低能耗,省电、省陆地、省淡水。
其实逻辑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它对海洋要求和海底的了解得非常充分。谁在做这件事情呢?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在国内我们是第一家,但是国际上第一个做这种探索的企业是IT巨头企业微软。微软在2015年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个研发和探索,2015年的时候微软做了一个小型样机,在美国附近海岸下水测试。2018年微软做了一些技术的迭代,尺寸扩大到标准的集装箱尺寸,里面是864个服务器,并应用了云服务等一些服务。
这个罐子(微软海底数据中心)与2018年6月份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下水,并利用海上的风能、太阳能做能源供给。2020年9月14日这个罐子在海下沉浸了两年以后被打捞上来,微软官宣他们水下数据中心试验非常成功,服务器故障率只有陆上故障率的1/8。
微软作为巨头IT企业,他们强调的不仅是科技创新,其实更有对社会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他们强调的是环境保护,贡献人类。最近微软也官宣了,他们准备(对海底数据中心)进行规模化、商业化的应用,这是微软的情况。
现在回到我们海兰信,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我们海底数据中心系统解决方案。首先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海兰信,因为海兰信是IDC里的新兵,相当于是跨界。海兰信2001年成立,2010年在深圳科创板上市,20年专注于海洋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我们20年来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智能航海,一个是智慧海洋。
我们是做黑匣子起家,后来做通港智能航运,也是发改委做智能航运的牵头单位之一。美国举全国之力在东西海岸建了一张IOOS网——海洋立体观测网,花了400亿。海兰信一直在做这样一个技术的投入,并开始在联合各方面的能力,各方面的资本为国家建设这样一张海洋立体观测网,我们过去20年我们做的就是这两件事情,现在我们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做陆海统筹,我们相信海底数据中心可能是我们切入陆海统筹这样一个国家海洋战略的非常好的突破口。
这是我们简单的发展历程,2001年成立也是清华的毕业生联合创业的一家公司,2010年在深圳上市,2020年我们全资收购了一家加拿大深海技术装备公司欧特海洋,他们是国际顶级做海底观测网的公司。他们在海底电站方面,应该是国际最一流的技术,正是因为收购了这家欧特公司,才使得我们做海底数据中心成为可能,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也具备这样多年的海观的经验。
我们国外有众多的研发中心,俄罗斯的研发中心是帮我们做雷达网的,德国研发中心是智能航运的,加拿大的研发中心就是来协助我们做海底观测网,而且是今后的海底数据中心的国外研发团队。
回到海底数据中心,我们自己内部命名为UDC,我用简单的动画介绍一下我们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视频)
我们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分成四个部分。岸站主要是远程IT监控系统,通过海底光电复合缆下到分电站,这也是我们收购的国外公司的核心技术,通过海底的分电站分给最多25个数据舱的光和电,是这样几个部分。这是数据舱内部服务器的安排,每个服务器我们设计大的负载是500千瓦,14个机柜,每个机柜42U,每个机柜最多到35千瓦,大概是陆上的5—7倍。商汤科技杨总也讲了,未来的AI,或者更高功率的超算,我们都可以支持。即使是这样,我们PUE的设计值单舱小于1.1。
这是我们数据舱的外形,我们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和上海交大联合一起研发,清华大学跟我们一起研发的是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舱内、舱外,跟交大一起研发的是内部结构。为了陆运便捷性,还是设计的集装箱这么大,根据不同的海底结构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海底机座。底下的厂站布置最多可以支持25个数据舱,采用模块化设计,完全可以在工厂里预制,运到工地组装,我们可以无限的复制这样一个模块。
我们的安全和保卫系统、维护系统,都是海兰信20年监测技术的积累,岸站部分我们有雷达网,海面有无人艇,海上有无人机,关键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驱离。海底有海底观测网,还有水下机器人。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随着AI智能的发展,在舱体里布置一些机器手进行维护,这是很高精尖的技术组合和解决方案。
海底的数据中心有什么优势呢?结合微软Natick项目,我们总结了一下,首先是省能耗,省电,我们单舱PUE能降到1.1以下。另外省钱,因为没有了空调所有的这些建筑的成本,所以我们在成本上要比陆上省29%甚至更高。运维跟电直接相关,电价越贵的地方,我们运维成本优势越明显。还有省资源,省陆地,省淡水,刚才都说过了。我们这样标准的2.1万千瓦的规模每年能省水60万立方米。低时延,我们在沿海100公里之内,50公里之内布置这些海底数据中心,能够满足一线城市的网络高速需求。还有可靠性,微软已经证实了服务器是陆上的1/8的故障率,因为它舱里充的是惰性气体,昨天我也听一些讲演说故障率70%都是人为的,我们在海底,其实70%人为的故障率就避免掉了。另外是它的高安全性,恒温、恒湿、恒压、无氧、无尘、无人鼠侵害,对于物理安全需求非常高的企业和国家机关来说,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有工业化的部署和模块化的生产,我们是全预制的,90天就能实现设计、调试、安装到布放。另外跟海洋相关的,因为海洋是国家战略,习主席一直说发展海洋科技,建设海洋强国,我们作为一个陆海统筹的试点项目,这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多能互补,未来我们一定要做到跟海上的风电、太阳能、波浪能、潮汐能互补,把市电作为辅助能源。
社会价值,这是大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现在作为减排的国家大战略。所以我们算了一下2.1万千瓦的规模,每年碳减排超过6万吨,如果未来能够跟海上风电,跟潮汐能结合,最终目标实现零碳排放。
海兰信在今年8月15日第一次在海南绿色数据中心高峰论坛上做了正式发布,海南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岛,他们对建设离岸数据中心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刚性的。但是苦于能耗太高,发改委一直对他们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是有质疑的。听到我们能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而且PUE单舱能达到1.1以下,他们就非常激动,所以特意邀请我们在高峰论坛上做了正式的发布。
论坛上海南省大数据局董学耕局长和倪光南院士对我们的创新也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们跟海南移动、联想和其他几家签署战略协议,将在海南建设示范项目。一个月以后,微软就官宣了他们海底IDC试验成功,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背书。10月15日我们在海博会也做出了第一个样机模型,做了展览。刚刚11月30日,试验样机在珠海成功下水测试了。计划明年二三季度,我们首选海南做一个包括系统解决方案在内的完整的示范项目的部署,未来还将推广规模化和商业化。
由于是上市公司,对一些信息公布有要求,所以我们这里只能做一些简要的介绍,我们统一会对外发布的。我也可以很负责任地跟大家说,我们初步测试的结果,单舱PUE低于1.1,甚至比微软还要好。
海兰信20年来一直专注于海洋,秉承着领先、持续创新的理念,我们现在做海底数据中心的使命也是希望能够让蓝色的海洋成就绿色的IDC,我们是IDC产业的新兵,也希望跟产业内的各个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同行,合作共赢,发展科技,建设海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