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10日,第十五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作为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内知名的盛会以及IDC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政府和厂商等产业上下游的高效沟通平台,与会嘉宾包括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数千人。

在12月10日的IDCC2020大型数据中心建设论坛上,围绕”大型数据中心新布局“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圆桌讨论,由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郭亮主持,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范强 、万国数据设计技术总监刘刚、鹏博士大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文东、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DC业务总监杨威展开了深度交流。

1607571899756

首先各位嘉宾进行了简单的个人介绍。

侯文东:大家好,我是鹏博士大数据侯文东。鹏博士大数据是我们鹏博士集团旗下专业经营数据中心业务的公司,拥有近二十年的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的经验。我们也是具备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运营能力,在和集团公司业务结合下,具备云网端一体的能力,可以给我们的客户提供云计算全场景全栈式的服务,感谢本次主办方的邀请能参与到这次回答中,和同行有这样一次交流的机会,谢谢大家。

杨威:大家好,我是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杨威,我是IDC业务总监。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隶属于中国联通集团,中国联通几大基地,廊坊基地、哈尔滨基地,基本上都是我们团队在设计,我们也参与了中国联通网络规划,包括IDC业务发展规划。我们设计院一部分为中国联通服务,运营商数据中心在服务,一部分是重企行业的IDC服务,因为地处北京,各大部委数据中心项目我们承担的非常多,中宣部、中组部,相对政企类的业务我们接触比较多。最近由于新基建的促进,我们通过一些互联网公司,包括第三方客户,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涉足,包括科华、润泽、浪潮这些第三方数据中心项目我们也在做,基本上设计院是三大板块,我们稍微有一点优势,横跨了运营商和设计两个行业,我们地处通信和建筑两个范畴,我们之间做一个有益交叉,整个网络规划和5G发展都是我们设计院的研究范围,相对来说会涉足方面更宽泛一些。感谢组委会给我们这个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探讨一下大型数据中心的新布局,谢谢大家!

刘刚:大家好,我叫刘刚,来自万国数据规划设计部。万国数据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是第三方数据中心大的体量,现在我们有60个以上的数据中心正在建设和运行,未来在路上的还有几十个,大概这样的体量。我们这边一共服务690家客户,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上的知名客户,包括国内一线二线互联网客户都在我们这边有相应的合作,我们这边集合了国际国内目前整个数据中心行业前沿的相关技术需求以及他们的业务需求的合集,希望今天能够和在场各位一起探讨,看看怎么把我们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的更好,谢谢。

范强:大家好,我叫范强,来自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主要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的重大装置,包括航电系统的设备。我们电子工程院基于航空航天机电系统延伸出来的,最近几年也做了一些数据中心,包括我们自己重化工业的和国防军工的,航空航天多一些,其他IDC也做了一些。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方向和未来的趋势,谢谢。

主持人(郭亮):谢谢各位专家,来自设计院,来自第三方,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专家,今天我们有三个话题。关于数据中心布局指导意见把数据中心分成三类,大型、超大类、中小型。随着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增加,各种黑科技不断使用,不管是建设还是运营,还是后面的运维过程,今天的三个话题都会围绕以上进行。

首先我们进行第一个话题。国家关于大型数据中心定义基本情况、整理状态,我觉得稍微有点虚,咱们可以稍微临时调整,可以请各位专家对于大型数据中心的定义,包括基本状况,整理状态,谈谈大家的看法吧。正好有三个话题,我们从杨总开始。

杨威:我说说大型数据中心,我们有相应的经验,包括业绩,中国联通当时布局全国十大数据中心,我们2013年开始规划,目前建起来廊坊中国联通华北基地,总面积大概是800亩地,总规划是17栋数据中心楼,每栋楼基本都在5000架4000瓦的体量,这是廊坊的规模,包括我们目前做的润泽平湖项目,5万架6000万的规模。所以,大型数据中心之前国家标准评定1万架已经不太适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新基建情况下,1万架以内都是很小很小的规模了。前段时间我总结了一下,新基建情况下对数据中心需求我们分三大类:

第一类,大型、超大型的需求。基本都是几百亩地,几万架上十万架机架的需求,这样的建设规模,好处是采用模块化布局,可以快速的重复复制,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可能历时很久,包括我们的一些基地2012年、2013年建设,到现在规划十几栋,投产五栋六栋,很多了,历时比较长,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分区建设,从管理成本来讲会降低,根据业务需求去建设,这是一类。

第二类,中型数据中心需求。新基建下,数据中心的需求很多,对周期要求特别高,不可能都用土建方式,原有办公楼原有基建改建,目前第三方公司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租厂房买厂房进行改建,追求单平米单机柜建筑面积有多少,都在致力于买楼和租楼非常不容易,怎么把机柜做满,把电用足,这是大家关注的点。

第三类,小型数据中心,或者叫边缘数据中心,这个需求数量非常大。边缘数据中心不是我们大型数据中心讨论的范畴,现在为了提供下沉服务,把原来的机房用一两个微模块很快就部署了,装上电和中央空调就可以运行了,这是运营商原有的小机房。还有根据新的业务部署,包括雄安新区里面好多用集装箱,在平地上一放,接上电接上网就可以用了,这是新基建下面数据中心的三种需求,基本上所有的数据中心都可以归类到这三种需求。大型数据中心我们也在考虑单体规模,还有园区建设分区的方式,这是我们的关注点。还有大型数据中心的节能问题,历时很长,之前很多园区规划还没有,现在在北京也变成了主流,之前还没有液冷,现在液冷也有很多案例,到处开花。所以这可能也是对未来大型数据中心的挑战,我们规划的时候有没有这个眼光能规划出五年十年之后什么样子这是比较关注的问题。最近新做的一个项目,长三角合肥科技数据中心,这是马钢集团投的,是钢铁企业转型的项目。我们外面有一个大的展板,构思比较好,马钢正好是华荣道历史遗迹,分期建设也是一块块建,园区260亩地,规划14栋楼,6000瓦机房,比我们之前的规划有进步,没有一次性全部一样。14栋里有2500架的,有3000架的,还有仓储的,多种方式组合,为了将来适应不同用户,有些为政企的,有些为金融的,有些为第三方的。把一个园区之内规划成多种需求,可能满足将来各种客户的需求,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做大型数据中心的一个新的理念,我大概说这么多。

刘刚:刚才杨总讲了一下数据中心,第三方数据中心前面几年可能更多关注单体内数据中心,比如出柜率、出机房率,在前一阵子发展阶段更多是追求极致的数据中心产出,或者是成本,现在随着体量的增长,尤其是园区型的数据中心上来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味追求极致的设计的话,可能带来整体效益降低。园区型数据中心设计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可能更多关注整个园区的平面布局,包括整个资源的对接,资源对接包括外电的资源以及水的资源。刚刚范总提到,电的资源很难,尤其是在华北地区,水资源也是很难的点,以前做一个数据中心的时候确定一个方案,往往根据既有资源比较明确的需求来做的。到现在,未来的数据中心,我们的资源是非常受限的,一个是电,一个是水,我们在平面规划的时候就要选取新的技术,比如间接蒸发冷。包括电的紧缺,需要获取新的能源渠道,或者是在加装上大利用外电资源。

第二个,单体离开的设计的时候,体量这么大,我不可能按照某一个特定需求去做数据中心,你有100兆、200兆、300兆体量,其实你未来需求是非常不确定的,我们做这个数据中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不同的兼容性,也可以说是灵活性。有几个灵活性,一个是架构的灵活性,因为我们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可靠性、安全性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个架构上,有的客户能够接受RN,有的客户能够接受3+1,甚至叠加的3+1,包括R,包括国外有些新的架构需求,在这种新的架构需求下,我们的单体怎么去和它的需求进行匹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第二个,密度兼容性,目前我们行业主流的4000瓦,或者8000瓦,大家还是用传统风冷形式进行布局。但是慢慢的我们也接触到了12千瓦,包括现在越来越多液冷的形式,在不同密度的情况下,对平面要求是很高的。我们比较早期规划一个数据中心的时候,我怎样去考虑在不同阶段不同密度进来之后建筑和它匹配,因为建筑的规划跟单体单层电量是一一对应的,如果说我们前期不把这方面考虑好的话,后期真正实际运行过程中你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的浪费,把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浪费掉了,这个是一方面。

另一个,我们在做数据中心的时候,新的园区数据中心一定要考虑一个点,就是快速交付,因为目前基本上基于现有的云的业务场景,包括互联网,或者是企业的运用场景,他们对速度要求是越来越快的,传统模式,从设计、建设、测试、交付这么一个流程,它的周期再怎么快,基本上如果是一个新建项目,也就是12个月到13个月,如果是改造型项目,把周期不断压缩,万国做到4-6个月,实际上再往下层级做延伸的话还是有难度的,因为毕竟是平行的流程,各个设计流程占有的时间是固定的,在未来我们要把交付速度进一步提高,可能在园区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相应的预制化程度,对平面布局和楼的布局要考虑将来预制化的需求,但预制化也会带来难题,它有它的好处,比如交付快,但在做大型数据中心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土地资源和电力资源非常紧张,我必须要做高层的数据中心,这个时候预制化的难度比我们通常做大平层数据中心难度大非常多,做高层的时候,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如果你照着阿里的或者腾讯、华为某一个确定方向做预制化,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因为你需求是比较确定的。但如果真正做一个可以兼容不同客户需求的,不同业务场景预制化方向,这就又有难度了。怎么实现这一点呢?可能在未来设计模式里面会发生变化,以前的设计模式是平行,或者是网状的设计模式,未来我们倾向于用一种空间的方式做设计,这个听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在实践过程中还会有很大的挑战。我相当于对不同场景结合建筑实体里面去做一个规划,我们对应的产品不仅仅是某一个配电柜电力模块,而是电力模块所在空间内所有与之配套的暖通、照明、弱电以及其他相关的辅助工艺的设计,也要提前,相当于集成,或者是固化到实体里面去,未来一个新的需求过来之后,我可以打包成相当于芯片一样的东西,或者是乐高一样的东西,放到空间里面,以大化的程度实现我的交付。这是解决了前期设计、后期具体生产过程中,真正的所谓中央厨房的形式。大家去餐馆吃饭有感触,餐馆里的都是提前做好的,未来园区数据中心所有设计一定是有一定性的收敛的,我们可能在单体数据中心里面追求极致的成本,极致的设计,让它有一个好的收益。但是在一个园区型的数据中心设计的时候,一定是在设备上、技术上有一定的收敛性,未来我们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做一些备货,或者是提前生产的过程,怎么样让未来的数据中心更加快。

最后一点,数据中心更多的还要关注我们相应的服务和可持续,新能源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以前在数据中心规划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点,因为在行业里面我们做工程基建大部分同时是机电出身,其实对于运维运营视角考虑是比较少的,做一个园区型数据中心和单体数据中心整个运营逻辑和服务体系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一个园区型数据中心在整个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上面一定有升级换代的重新考虑,对应ECC或者管控中心的设计,包括未来人流、物流和人员的相应管理体系,跟我们实际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都有一个匹配的关系,包括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非机电相关的关键性能保障,比如防水、防火、防洪,更多的考虑因素都需要纳入到我们未来园区型的数据中心规划和设计中去。

主持人(郭亮):谢谢刘总,看来预制化跟我们快餐店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有请范院长。

范强:简单说一下,因为前面三位嘉宾讲的都非常好,我这边做企业级数据中心多一些,我们一般做项目之前和业主有很多交流,交流过程中我发现,现在也在说诠释生命周期,数据中心不管是大型的也好,中小型的也好,最长时间可能就是运营阶段,十五年到二十年,建设过程一两年,设计过程半年时间,我们要用这半年时间把客户的需求拿到,根据客户的需求把我们的整个构架搭建起来,应该说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怎么说呢,从设计角度来说,刚才刘总说的运营,比较长的时间,应该多听一些运维的建议和意见,因为他们有些实际操作的东西,从数据中心建设角度会对设计有一些反向的找一些契合点,尽量满足运营阶段的需求,毕竟整个过程生命周期来看运营阶段占的比重非常之大。但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设计阶段,希望在座如果有业主的话多给一些关爱,这块真的是压的太紧了,包括出柜率,把电都要用足,这些设计都会尽量考虑方方面面,但是还是需要多一些的关爱,多一些的宽容,包括对后期的预留空间,A说A是对的,B说B是对的,各说各有理,从建设角度可能这样合适,从运营方角度可能那样合适,这是需要达成平衡的,也不能说都是设计院一方的问题。

我把这个事情抛出来,今天在座的建设方使用方都有。

第二个方面,从设计阶段来说,我们首先最基本原则是以客户为中心,不同的客户需求不太一样,包括快速部署的需求,包括分期分阶段的需求,这部分应该是从建设之初就要有心理预期,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客户,定性一下,然后再说后面怎么样做,定性之后,安全肯定是首要的。再是绿色节能,这些年提的也很多,从设计角度来说,现在技术方面来说是无所不用,基本上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到的也都做到了,风冷不行,现在液冷也都出来了,这两天大会也有很多液冷设备与论坛,应该说液冷也不是特别新的东西,我们从零几年航空航天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东西了,那个时候板式液冷多一些,现在浸没喷凝式的多一些,我觉得也是未来的方向,但也是定制化的客户需求。数据中心液冷这部分从超算开始反向往下渗透,原来超算基本上都是在30千瓦,包括单机柜80千瓦、100千瓦以上,现在液冷阶段往下面渗透,包括10几千瓦也都有,我觉得未来也是一个趋势,现在节能北上广深都提出很严格的政策,实际上节能这部分供电系统也就是那样了,PUE也要占0.0几,剩下大部分任务都在空调上。所以这部分液冷确实降低了PUE,但它的成本各方面还需要后期不断磨合和适配。整体来说,从建设角度,应该是把所有技术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不是说极致,还要看当地气候情况、地质情况、水资源情况、电力情况,综合判断设计的方案到底怎么样子,怎么选一个最适合的,不一定是最优的,可能最适合的方案是最可行的。

最后一部分,今天是大型数据中心,大型的定义,刚才您说是三箱柜以上2.5千瓦,其实这个概念前些年提出来的,我觉得有待商榷,现在有的单机柜非常地,用电功率已经上去了,后期我们再讨论吧,谢谢。

主持人(郭亮):谢谢范院长,2.5千瓦是在2013年的时候提出来的,最新的预计很快就会发布了。接下来请侯总。

侯文东: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技术层面对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定义,我想从市场和业务层面切入视角,分享一下我的观点。鹏博士在很早以前,2010年就规划了9000桥单体7000个机柜数据中心,在当时那个时代应该算是超大型,当时我们也是做了一个类似于尝试性的建设,不是说我有那么大的客户需求量,9000桥里面的客户还是以零售为主,而不像现在大型数据中心和超大型都是客户定制,园区基地型的。我想分享的是,为什么会有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我们客户侧的需求变化,原先我们的一些客户单体拿1000柜、2000柜已经算很大体量的,但随着现在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包括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头部企业对我们这种第三方数据中心的需求,包括运营商,它是需要可以扩容可以灵活定制的数据中心,往往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给它提供更大的可扩展业务空间,虽然你今年可能给我的订单只是1000架、2000架,但是我还留给你今后两到三年业务发展,帮你预留好后续业务扩展空间。所以才形成现在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发展的速度。

另外一点,由于数据中心这块的资源,原先我们是部署在北京、上海、广深核心城市为主,但现在由于中心城区资源稀缺性,使得我们溢出到周边城市,带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其实也是被客户需求给逼的。我们随着行业人才流动,虽然很多企业对于数据中心需求提上来了,他们也需要向头部企业一样去对数据中心技术要求,变相也提高了我们在建设数据中心这块的规模。虽然我现在只有50架,但你要给我留500架的空间,不管我有没有这个业务,我都需要,我都想有这样的弹性扩容空间。

所以我认为后续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定义不是在于我们这一侧,是在于客户对于这个业务的定义,后期会出现大量的类似于超算DC的数据中心出现,也会在一些能源相对比较充沛的地区出现,可能也是我们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吧。

简单分享这些,谢谢。

主持人(郭亮):谢谢侯总,侯总刚才提的和我们大会主题很贴近,重新定义IDC,感谢各位专家对我们第一个话题的分享。进入第二个话题,设计选址基础上的规范性需求和政策需求,大家在这几年数据中心不管是设计还是建设运营过程中,会有一些需求方面的变化,我们来听听大家对这方面的看法。

刘刚:刚刚说需求这块,其实我刚才说话里面也提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于需求是非常不确定的概念,所以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它相应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对于园区型数据中心选址技术,拓展开讲一讲。

对于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其实我们在未来去做的时候有几个关键点我们大家关注的,一个是能耗,因为你这么大体量的数据中心,在外电的量上面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厂的体量,在当地能评的获取难度是相当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对整个数据中心PUE设计能够控制到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值,你才能够获得对应的资源。另一方面,对应水资源,甚至网络资源,要特别关注。因为不同的园区选址可能跟我们目标客户目前现有的客户、现有的业务所在的位置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对于一个园区的定位,放在哪里,有说到的几个因素确定的,我们周边是不是有足够的电力资源保障,是不是在对应时间上匹配,如果水资源不能满足的话,我们有没有相应的匹配的技术措施,或者是另外的选择,网络这块能不能和目前主流客户现有业务做对接,这是相对比较关键的点。

范强:选址有几个方面,首先看气候的情况,气候和地质灾害是我们选址的重要性之一,首当其冲的是客户,客户来说还是北上广深是好的,但实际上这几个地方的能评都相当难,包括我们近年给鹏博士做的南山能评,那个真的是相当的难,政策法规这块我们选址来说是重要要考虑的方向。还有基础设施也要考虑一下,包括刚才刘总说的传输方面,还有动力,还有交通,包括支撑,比如科研配套,运营人员支撑方面,因为我们这些设备要求7×24小时365天不间断运营,如果有故障有坏的话需要尽快修复,对交通备品备建和支撑人员响应时间速度有比较高的要求,我觉得交通和一些基础设施对后期也非常重要。

还有运维人员,如果是比较偏的地方,这些运维人员都是本科毕业,或者经过培训的一些人才,所以他也不太愿意去那些地方,多方面都是需要考虑一些的。

从节能角度,气候也是重要的选择,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一些项目在乌兰察布,包括中卫、张北,也是看重气候非常好,这样的话我的运营阶段能耗降低非常多,这是非常大的节省。这些地方相对来说电费也都是非常优惠的,从全生命周期运营阶段成本降低来反回来推,但是这些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客户的问题,需要外部的客户做支撑,所以比较矛盾,热的地方北上广深可能很难建,但是稍微远一些的地方客户有些需求又达到不了,所以选址的时候真是需要全方面评估这个事情。

主持人(郭亮):谢谢范院长,这确实是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听听侯总怎么说。

侯文东:我们对于现在选址主要来自于客户需求侧,因为现在的客户类型,包括对数据中心他们考量的维度是不同的,有些像互联网公司,他更多考虑成本类的,我们偏向现在几大比较热的,昨天下午的分会场也有分享,比如中卫、贵安、河北怀来、内蒙乌兰察布这些,这些都是云厂商对成本要求特别高的客户需求,这些也是我们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首选目标之一,看成本。第二类客户看重的更多是用户数量侧这块和网络侧这块延迟的效果,在核心区位我们还是会部署一定体量的数据中心,包括现在5G出来以后,产业互联网,会有大量的边缘计算,我们也是考量边中结合的业务模式,不能一味只追求规模效应,有的时候要随着行业,包括不同业态的发展,来定义我们数据中心选址的区位。

总体来说,还是跟着业务侧走,跟着客户走,看业务需求和客户需求为主。

杨威:我简单说一下。还是从几个方向,并不是谈数据中心选址就是正确答案,没有正确答案的。第一类需求牵引,比如国家铁路局,铁总在那选,12306,现在在天津武清,到处选,还要找一个备份的地方,大家买票的核心处理机房,他是到处去找,没有限制,电价、气候也会考虑,这是一个例子。包括国家政府机关,有行政需求的,没得说,选到贵州就是贵州,选到上海就是上海,这种项目是客户定点投放,他想在哪有需求在哪建,因为建之前未来的用户已经确定了,销售需求运营需求都决定了。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我们建起来之后是为了满足,包括万国、鹏博士,第三方IDC,我不是最终用户,我是中间商,还要再卖出去,这个比较难,这个需要类似于跟开饭馆选址是一样的,需要数人流,对客户进行预测,预测好之后我觉得好,我就在这定,这是第三方IDC更多讲的选址,选了之后还要卖出去,能出手,出不了手很麻烦。

第三类,像我们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我们属于基础运营商,大家用的上网网络基础网络都是我们。2012年我们做了全国性选址,没有限制,我们把全国大的城市地域全部筛选一下,用七个维度进行拆分,拆分之后我们选了大概十大基地,还有香港我们也有基地,我们根据全国布局,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做这样的布局。我们现在发展的好的比如廊坊基地,基本上供不应求,也有某些地方,我们站在国家角度去考虑全国布局,可是有的地方布了之后,我机房建的再好二十年也没有用,没有后面的用户。我们运营商做的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信息化用的,这个没得说,我们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前几年BAT是我们大量用户,现在其他的TMD也是我们用户了,最后签完之后,有一大部分要面临他们,园区圈定了,机房建起来了,但是要么是价格问题,要么是服务问题,要么是运维问题,但作为中国联通来讲,全国一盘棋,所以我们有赚钱的,有不太赚的,没关系,但是我们第三方如果只选一个点,这个点不赚钱可能会有问题,但我们从国民经济角度考虑,我们觉得这个需求,包括选址方面,基本上三个维度吧,所以大家也不用特别担心这个问题。反过来说,我们觉得是一个好消息,大家处在一个特别特殊的时代,去年我们做了几场5G应用与数据中心发展之间的关系,5G的技术对4G的变化,包括提升,是远远超过之前4G对3G、2G的改变。5G时代不仅仅是带宽快了、时间短了、广连接了,而是它能够改变于整个社会的新的方式,原来我们4G手机一天平均信息量是70兆,未来到5G之后,到几十个G,上百个G,大量数据往哪放,一定要有存储和处理,通过广连接之后,万物互联,现在这个房间里有空调的控制,温湿度的控制,已经很先进了。还有消防烟改和照明,未来这个房间里恨不得所有机电设施全部有监控,物联网完全可以连接,包括天花板有没有变形,有没有危险,一个物理型建筑变成数字化建筑,这是未来通过5G技术实现的。单个建筑变成智慧建筑,整个园区变成智慧园区,整个城市变成智慧城市,会有海量信息传递到一起,5G技术已经实现到这个点,通过这个技术真正广泛应用以后会产生大量数据,现在的数据根本不够,指数级增长,所以我们从事数据中心行业的人真的是面临一个比较好的时代。今年的新基建政策,政府在推,为什么在推?它有后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投资问题,因为他预判到了未来的需求一定是非常大的,我们有这么多5G技术应用,会带来这么多需求,所以数据中心整个行业的发展规模一定会有非常大的质的飞跃,现在大家担心选址问题,将来是谁有机房谁就有资源,就跟现在谁有能评谁就有资源一样。我就说这么多。

主持人(郭亮):谢谢杨总,讲的非常到位,其实也有数据,现在每个人每个月互联网流量平均7个G,有专家预测到2023年100个G,产生这么多数据去哪呢,怎么存怎么算呢,最后都要依靠数据中心承载,这肯定是很明确的方向。

以上是我们第二个话题。

随着我们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增加,各种黑科技被应用到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数据中心企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具备哪些要素,花样黑科技在我们数据中心生命周期中又起到哪些作用,我们看看各位专家的看法,先请范院长。

范强:黑科技也不算黑吧,就像新基建,对于我们来说也不算新,一直在做这件事情。从我们设计角度来说,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BM,我觉得BM是非常好的东西,从设计过程来说,我们可以全部都是可视化的,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包括材料、管线碰撞,完全都是可以精确到厘米来做。所以对工程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包括对它的工期排布,还有材料组织,都非常有效,所以应该是各个阶段,最后是运维阶段,还可以和我们环控、DCM联系在一起,实现可视化管理,包括什么地方有问题,都是非常可视的。我觉得这块应该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这套系统我们也尝试做了几个项目,但有些还是有些地方不太成熟,也在逐步完善,可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BM,做到70%-80%是可以的。这块也是我们后期从设计角度要努力的方向。

其他的,运维这部分,确实不是很熟悉,我觉得运营商和第三方可能会更清楚,听其他几位专家聊聊这块。

侯文东:行业技术黑科技这块确实我们认为在数据中心这方面而言现在不太多,主要我们现在围绕创新,在节能、在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包括运维管理的系统工具,这块对我们整个产业比较有帮助的。现在我们自己在内部做一些技术的探讨,也是针对于怎么样优化原先老的数据中心以及今后怎样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数据中心运维运营这块,主要考量是现在在节能这块的技术应用,包括现在应用在液冷方面的技术,现在讨论的比较热,但我们觉得这块客户IT和网络设备的改革才是促进我们数据中心技术革命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点,昨天下午也有同行分享了自动巡检机器人,包括后续可能出现自动巡检运维机器人,而不仅仅是巡检。这块后续在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部署方面,大量节省人力部署以及由于人犯错而造成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或者给客户业务造成中断的风险。可能在这些方面我们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们内部也会做一些技术研讨和头脑风暴,也想过自动巡检原来有局限性,是不太适合的,有没有可能出现比如无人机式的自动巡检,跨越物理障碍,部署起来相对于现在的巡检机器人价格更便宜。这也是受一些其他行业的影响,我们看到了其他行业的黑科技,我认为数据中心的黑科技要多借鉴一些其他行业是不是有出现新的技术迭代和革命,而运用到我们数据中心的场景里面来,我大致分享这些。

主持人(郭亮):确实是,范院长也说了,液冷零几年就在其他行业有应用,慢慢向数据中心输送,我觉得这也是各个行业进行互相交流的结果,最终没有更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们下面听听杨总怎么说。

杨威:我刚才5G的话题应该回答这个,那是黑科技。我先说白科技,数据中心里面我们现在应用的监控,除了消防安防,实际上现在的监控远远不够,我们的数据中心管理方并没有百分之百整个数据中心运行情况,他对里面很多是未知的,讲几个白科技。第一个白科技,我们现在用的很多智能PDO,我们叫自动小母线加上智能PDO,为什么这么说呢?传统的监控通过智能柜会分路,每一个机柜比如设定5000瓦,我监控电流功率有没有超,波动是什么情况,这是我们自动柜的情况,但是一路下来以后,装十几台服务器,波动曲线你是不知道的,对应每个机柜来讲变成了黑盒子,这样的话有一些服务器故障和告警以及运行不正常你是不知道的。其实智能PDO出现很多年了,我们有几个项目在用,效果比较好,有一些政企项目和金融项目用的比较多,就差最后这么一段,智能PDO,这一段就到了每个服务器运行到什么程度,每台服务器运行情况对数据中心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它的波动曲线你可以调控你的能耗指标,包括制冷系统的供给。

自动小母线更大好处是把机柜之间电量调配,以前比如机柜5000瓦换不了了,没法在线更换这个事,但是有了小母线方案,一列机柜变成资源池,组合搭配都可以,自动小母线加上智能PDO解决方案,建议对数据中心末端监控有关注和需求的可以考虑这个方案,这是白科技,已经用了很多了,但很多不知道关键核心点是什么,只知道它贵,贵有贵的好处。

第二个白科技,锂电的应用,华为已经弄了好多,简单说,整个锂电应用颠覆了数据中心传统建筑的方式,锂电完全应用之后,可以占地节省70%,重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以前我们盖一栋机房楼要单独考虑电池室,未来要考虑它的布局和承重问题。现在锂电用了以后,一吨就可以了,它还可以进暖气柜里面去。所以锂电应用我认为是白科技,可能未来对数据中心发展有好处。

再往下说,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华为搞的方案,为什么说我们对整个数据中心管理和监控并没有到位,你并没有百分之百掌握你的数据中心,你的运行是否在刚好的状态?肯定不是刚好的状态,一定是你的制冷量大于实际使用量,你机房状态非常好的时候一定是供给大了,大了你不知道,那就浪费了,所以这需要对整个制冷系统全面监控,动态调节,刚好这个机房需要多少制冷量我就供给多少制冷量,把空调价钱降下来。

最后一点,不是黑科技,瓦特、比特之间的关系,我们千方百计的降低整个服务器功耗,包括提高机房温度,降低机房耗电量,但是对这台服务器来讲,他得到了什么东西,之前我们搞基础设施的人不太想的事,其实我们把温度提高了,对算力有没有影响,对服务器CPU运行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比特瓦特之间到现在也没有联系起来。未来我们觉得一定会联系起来,我们辛辛苦苦供电制冷,它的运行怎么样,算力怎么样,存储怎么样,之间要有相应的搭配,它能够完全的匹配,做成全程智能化的数据中心,这样才是未来更先进的数据中心,大家不浪费一点电,不浪费一点水,我就说这么多。

刘刚:万国在科技应用方面一直有一些考虑,在设计阶段,刚才范总提到BM设计,我们这边考虑更多一些,因为我们这边面临很多困境和难度就在于客户的需求变化,当他确定需求之后,到真正的交付给我们留下的时间很短。所以,怎么快速实现设计流程,我们现在也在策划和畅想一个自动化设计模式,所谓自动化设计,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异想天开,其实从某个程度去想,因为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说是平行模式的情况下,的确它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让我们的设计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导致我们最终的成品会各种各样,这也是我们目前实际运行过程中,实际扭转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不同参与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各个接口发生一点点改变,就需要我们的设计重新确认,重新评审。我们希望用一种相对来说固定的颗粒度子模块,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相应的逻辑搭接,来完成一个比较快速的总体架构设计,甚至包括平面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一个相对来说最快速的,包括最经济的解决方案,给出来之后,可能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外部连接就把整个设计做好了,这是我们数据中心行业有条件做的。

大家看市面上其他行业做的,比如装修行业,它有很多成品化的标准模块标准设计,通过人工智能智能化专家经验,把这个东西组合起来,组合成新的设计,这里面一定有很多困难,但是对于我们未来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发展一定有帮助,因为这个过程会促使我们去不断收敛我们的设计规则,不断收敛我们的设计选型。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促进我们整个行业技术整合,另一方面也帮助我们在未来匹配各种需求的时候,能够压缩它的时间。有了这么一个智能化的平台之后,其实它可以把整个从前到后的环节打通,从最开始的设计需求,甚至是厂址选址过程,到后期,包括厂址选址的时候可以确定这个项目适合什么样的客户,做成什么样的配置,对应到某个项目里面,它可以推荐出几种最优的设计方案。有了设计方案之后,我们把标准库里面已经集成的每个子模块里面的详细设计,把它拎出来组合成新的设计方案之后,拿到自动化下单流程,对应设备清单,对应元器件清单、材料清单,都可以非常快速的匹配到我们的采购平台,我们的造价平台,能够非常快速的完成我们整个工程设计建设阶段以前非常多接口繁杂的流程。当然,所有的这些前提都是以模块化预制化为前提的,这个可能就是我们说的在设计建设阶段可以应用的所谓的科技手段。

对于刚刚杨总提到的白科技,我个人是非常关注的,其实一些新的技术,无论是电力模块、锂电池还是HO这些技术,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真的有用,或者未来能不能用下去,三个要素,成本、质量和进度。如果我们都能实现这些要求的话,未来一定能用得上,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在现阶段一定要为未来的可能预留足够的可能性,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成本上,都要考虑好,因为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证明它是好的。运营阶段黑科技,我大概提提我们这边做过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比如VR,可以通过远程VR实景,人在三维模型里面实地去看我们里面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远程录像,指导我们现场的运维人员进行操作,这也是我们实际正在使用的功能,这样的话可以降低我们现场运维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可以集中运维人员力量去处理一些应急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因为现场人员误操作导致我们数据中心的失误。它要非常完善的运维管理平台来支撑,传统的BMS、BA,或者市面上的设计平台,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支撑数据中心运维,所以万国有自己的平台开发团队,针对我们在各种运营场景下,各种运营需求下,定制性开发我们的相应功能,这样的话可以大化减少一些流程上的依赖,把这些流程完全固化到平台上,通过工具,促使我们平台上的人和工具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未来运营中心和数据相应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郭亮):感谢刘总。刚才各位专家讲的很好,黑科技贯穿了我们数据中心过程当中,从设计阶段BM,到建设阶段小母线、智能PDU,包括现在的液冷,包括里面的锂电池等等硬件类的技术,到后面运维的人工智能相关的,比如智能运维机器人,到VR/AR,贯穿了整个环节。更多的黑科技我觉得会在后面的各种,包括大型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设计建设运维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我们希望后面大家能够持续关注中国IDC圈相关内容。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08-30 11:15:03
2023-07-08 18:28:00
国内资讯 在天津、青海新建5000机架 卓朗科技申请定增超34亿元
卓朗科技本次定增拟建的两个数据中心项目分别位于天津与青海,实施后将增加4870个机柜。 <详情>
2023-03-10 10:06:25
机房建设 10年后的大型数据中心长什么样?
无论是布局、设计,还是建设、运营,大型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旧是当下行业需要共同面临的话题之一。 <详情>
2023-02-21 09:59:00
国际资讯 普平数据(PDG)发布新加坡+综合战略,初步投资计划10亿美元,将向巴淡岛和柔佛发展
PDG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亚洲超大规模市场的领导者。公司于2022年12月完成了孟买48MW数据中心的实施,并在亚洲迅速扩张。其位于东京埼玉市的100兆瓦数据中心计划于2024年完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