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30日,首届湾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论坛--暨“技术定义数字基础设施”第十六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深圳站)在深圳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广东省数据中心产业联盟、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组委会、中国IDC圈承办。大会吸引了众多数字经济、数据中心产业的主管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众多从业人士参加。同时,大会开通多个线上直播渠道,供无法到达现场的网友同步观看。
大会第二天的“数据中心建设与技术创新论坛”上,万国数据副总裁陈亮女士,为我们分享万国数据在《数据中心智能建造》方面的经验。有请陈总!
万国数据副总裁陈亮女士
陈亮:谢谢大家!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智能建造的话题,我相信数据中心行业大家对于智能运维、智能设计都有不同的探讨,我们今天谈一下智能建造以及我们怎么理解智能建造。
在讲智能建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行业。今天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相信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身边。十几年前,我们可能讲智慧城市,大家觉得那只是一个忽悠,但是今天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工厂,它们真实地来到我们身边。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每天的智慧程度,我们出行不需要带现金,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智能体验。关于能源,我们也有关于碳中和的谈话,现在的智能工厂已经无人化,甚至于由工厂自己定制生产设备。到了这一天后,对于整个数据中心行业,我们自己会有怎样的思考?在思考之前,我们看一下最近比较热的智能汽车,传统汽车和智能汽车有哪些对比。
首先,汽车制造是整个制造业的明珠。汽车行业有2、3万个零部件,整个供应链、汽车制造厂是制造行业管理要求高的行业,现在的智能已经把零部件极大的减少,零部件减少符合我们昨天一天的话题,我们采用标准化、自动化,减少对硬件的依赖。可以看到智能汽车率先走出了这一步。
同时我们看到传感器,我现在开的是传统汽车,它的传感器有上百个,每个小时产生的数据应该在KB数量级,我们最多用一些空调、基础导航,每小时产生的数据是KB数量级。但是智能汽车有上千个传感器,智能驾驶每小时会产生1-2TB的数据,可以看到智能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差别是它对数据的要求更高,以及它的动力,传统汽车是以发动机为动力,智能汽车以新能源为动力。以发动机为驱动的设备正在慢慢被新的能源替代,例如发电,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是用发动机发电,现在用的是新能源,这是整个行业可以看到的趋势。同时看到传统汽车,传统汽车的软件是为硬件服务的,我现在开的传统汽车开空调很复杂,要设置不同的场景。可是智能汽车,硬件是为软件而生的,所有硬件都是为了软件控制,基于这个对比,我们思考一下智能数据中心这个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为什么我们要思考数据中心的话题?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有参与建设或者自己建设,或者在整个生态里的经验。今天数据中心的建设能力可以说越来越强了,我们行业里,数据中心从土建开始兴建,基本上一年左右也是一个相对比较能接受的目标,如果是改造型数据中心,三到五个月对大家来说也不是难事,各个厂商说产品预制化,可以支持更快更好的交付。数据中心行业在每个人的努力下发生了非常好的进步。可是我们思考一下,如果它要更进一步优化,面临哪些挑战。今天我作为万国数据的一员来谈挑战,因为我们现在有51个数据中心在运营,还有16个数据中心在建。16个在建数据中心建设时,我们感受到,按照我们已有的能力,进阶时还是有挑战的。一是我们的进度,三五个月对大家来说不那么难,可是我们不透明,我们每天派人跟在设计院做图纸、招标、确认、订货,整个周期并不是非常透明的,使得我们很多时候不停地打电话沟通,甚至有时候不明确这个配电到底发货没有,周期的管理非常不透明,成本不够精准,我们管过工程的人都知道清单、审价公司的量非常多,导致不够精准。施工点位也非常多,后期需要整改。在管理上的沟通效率需要提升,施工效率质量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对标智能汽车对我们智能建造的启发。智能汽车的硬件更少,它的控制更强。智能汽车是怎么做的?我们看到智能汽车把硬件模块化了,它是五大模块:车身模块、底盘模块、电机模块、电池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形成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路线。它有非常多的传感器、智能中控系统,所以智能汽车硬件、软件、数字化为底层。对我们智能数据中心的启发,现在整个行业里,刚刚腾讯的同事也谈到腾讯也是带领整个行业走向方舱化交付,很多公司在投身预制化。预制化真的能实现智能化吗?我们认为预制化是智能化第一个坚实的基础,硬件我们对标智能汽车必须是模块化、大颗粒度的,硬件方舱化是起步。但在硬件方舱化的同时,我们看到点位的精准、点位的可用、实时增长,在传感器的设置上,同时我们有智能平台。智能运维并不是从运维那一天开始的,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面的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智能DC的路径。
今天我们看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把整个智能建造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后台、中后台,我们以数字化为依托,以我们整个供应链为载体打造智能建造的中后台。红线是我们拉通数字化的周期线,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的时候跟原来也不一样了,因为我们的硬件方舱化,就像我们设计传统汽车有两万多个零部件,现在数据中心有很多电缆、弱电图等,方舱化后的设计要重构,我们也把我们的设计按照方舱来设计。这个方舱可以是物理的方舱,也可以是虚拟的方舱,例如一个配电间是一个配电方舱,我们所有设计以这个方舱为例在做设计,同时我们要收敛最优的指标,比如电和暖的匹配、对未来的兼容,比如液冷模块如何兼容到现在的配电里。我们在设计上已经启动了设计的重构,使得它在设计的层面指标化、空间化、规则化。
在研发制造方面,我们也和一些行业的非常有热情的供应商一起做了研发。在研发制造上,我们主要的发力点是研发定义硬件。我们可以看怎么样用软件实现,比如对报警的预测,就像刚刚谈到的对一些点位、硬件故障的识别。同时我们建立了供应链调度中心,供应链调度中心主要用来实现最优物理管理,能够把原来在现场做的工作搬到供应链工厂做,让它更好实现规模化效应。同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数据的孪生库,每一个客户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有些是高压直流,有些是微模块,有些是IOPS的。不同的设备之间,每一个设备底层的供应链、数据、最后安装模拟,如果在现场直接做的话可能会出现原来传统项目的问题。通过前面已经最优匹配化的规则之后,我们会建立一些数字的孪生库,到现场之前,我们会在整个数据化的库里先进行演练、可靠性操作上的模拟,使得未来在施工时能消除非常多的风险。我们需要非常多的子供应链生态,借此机会也希望整个行业里有热情往这条路上做拓展的,我们可以共同把这部分的数据更完善起来。
在后台主要是研发、设计、数据模拟,在后台具备丰富的支持基石。到了前台,在每一个建设数据中心的现场,一开始前期会有一些土地、报规、政策上的工作,前期的报规工作做完后,我们希望它非常快地做到交付。既要非常快又要非常好,数字化的链条从前台一直延续到后面,在现场怎么做呢?首先,会有智能化调度、智能化计划,哪些方舱先到,哪些方舱后到,哪些方舱今天的工序怎么样。以前有总规来调,最后调到看不懂,只有现场的工程项目经理看得懂,管理人员很难看到实时的报表。我们会有自动化现场管理系统,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做计划,智能计划使得它能多方联动,跟后台的信息联动,比如配电方舱在后台的准备期,什么时候应该发货,它的物流状况是什么样的,也是搭配上整个现在城市的物流的智慧化程度,使得这一步成为可能,在现场也可以做到更好的质量控制。在方舱化之后,由于我们在前期在后台做好了数据模拟,使得到现场后做数据确认也非常容易。在安装的时候,我们现场有智能调度系统排单,比如一个工人今天到哪一步,对工人的质量管理也会更加容易。最后一部分是在接维初始化方面,我们万国数据目前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目前是半自动的。在我们规划里,未来接维和初始化是希望做到自发现、自连接、自扫描、自校验,使数据有效地传给智能运维,为智能运维做好坚实的基础。
在这部分,大家可能觉得我们是在讲一个概念,实实在在来说,我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这个蓝图实在非常大,是我们万国数据逐步实现智能建造的路线。这些项目我现在不方便讲名字,这都是我们真实的项目。A项目是我们2020年9月已经交付,前期规划设计相当于2019年尾声我们就开始启动,它做了部分指标化设计和部分方舱化设计,如果大家有兴趣,这些都是可以参观的。B项目是2021年6月份交付,2020年的时候我们做了部分方舱化的交付,同时这也是我们第一代产品化的建筑。C建筑是2021年12月份交付,我们会做到部分供应链的交付,前面谈到的功能会部分实现,也会部分方舱化交付。后面三个比较大的案例是我们在2022年交付,现在在前期规划中。这三个我们会尽量多地用到智能制造的体系,会做到智能方舱、智能建造、智能交付,同时也会有新一代的大的园区,会承载我们多场景最优的设计,我们也有前台、后台看到的研发制造中心的方舱,前台会有数字化管理平台。
为什么万国要走这条路呢?
第一,万国数据可以说是现在国内大的数据中心提供商。在建16个项目,我们的场景要比运营商复杂,因为我们的资源情况不一样,我们有些是改造的,有些是新建的,有些是园区的,客户的技术标准也不一样。GDS多场景、规模化的要求使得我们不得不往这条路上拓展。可以看到在这条路径上,我们反复问自己这是不是一条对的路?我们不停跟行业对标,在GDS的数据中心把自己分为四代:
第一代是2015年以前,了解我们的就知道这是昆山。我们当年是以交付为目标,可以对比工业1.0,那时候是机械化时代,可以说逻辑上都是相通的。
第二代数据中心是2015-2018年,这个时代对于万国数据来讲,第一次实现了5个月交付。我们比较快的设计,当时一年有7个项目并行,采用了指标化设计,所有设计管理要有指标管理。第二代可以对应工业2.0的电气化,这也是非常符合的。
第三代数据中心是2019-2021年,我们开始启用平台化设计,很多可以直接在平台调用,一些质量的管理或者交付上的优化都是在平台级实现。我们也实现了部分的快调度,就是刚刚谈到的供应链中心,我们怎么把A项目、B项目共用共享,一起下单。这对应工业3.0的自动化状态,逻辑差不多。
刚刚我们描述的智能建造是万国数据第四代数据中心。在那个时代,首先要支持智能运维,同时我们会实现快调度、自管理、自动设计、简装配,这跟工业4.0智能化状态也是符合的,所以我们不停问自己这条路对不对,我们觉得这应该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希望跟整个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建高质量、智能化的生态,也希望跟我们的客户能够携手同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