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2025年CIO与技术高管议程》,中国企业的IT预算在2025年预计将下降0.8%,这是自2014年有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企业的IT预算平均增长3.8%。
“过去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没有得到验证,‘为什么还要投入’成为问题。” Gartner研究副总裁陈勇(Owen Chen)在媒体会上分析,这一现象既与国内经济环境下的“降本增效”压力相关,也反映出企业因为数字化投资回报不达预期而产生的犹疑。
Gartner研究副总裁陈勇
预算下降 vs 工作满意
数据显示,35%的中国企业计划增加IT预算,但44%选择持平,21%将大幅削减,甚至有企业预算降幅高达40%。陈勇指出,这种分化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矛盾:一方面,企业不得不缩减开支;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等技术仍被寄予厚望。2025年,90%的中国企业计划增加GenAI投资,平均增幅达40%。这种“一边砍预算、一边砸钱AI”的矛盾策略,凸显了企业对技术变革的焦虑与期待。
陈勇强调,全球通胀环境下,欧美企业预算增长可能被成本上升抵消,而中国通胀压力较低,“若剔除通胀因素,实际差距未必如表面数据般显著”。然而,如何通过技术投入实现可量化的业务价值,仍是CIO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与预算下降这一大趋势相对的,是中国CIO的整体处境正在向良性发展。陈勇提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汇报关系。中国企业中,57%的CIO直接向CEO汇报,这一比例高于全球,说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更受公司层面的重视,不仅仅作为一个投入工具来看待。
此外,CIO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也是“好的出乎意料”。数据表明,83%的CIO“非常自信在未来五年内我会在公司内部CIO岗位非常有回报、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岗位”,而相对的负面反馈却很少。
预算下降,但CIO的工作处境和企业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却在提升,或许这背后有一些更深次的联系需要进一步挖掘。
培育数字先锋
Gartner将2025年度CIO议程主题定为“Grow The Digital Vanguard(培育数字先锋)”,将那些能够高效推动数字化转型的CIO和CxO称为“数字先锋”。调研显示,全球17%的CIO属于这一群体,而中国仅为10%。
“‘数字先锋’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IT与业务的合作更紧密,而在合作更紧密情况下取得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陈勇这样阐述对“数字先锋”调查的结果,他认为,易于合作是合格CIO的特质之一。
为此,Gartner建议中国CIO从四方面突破:提供易用易调整的工具型平台、灌输架构思维减少公司内IT烟囱、联合业务创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并且强调,通过“IT前置”帮助业务部门培养技术型人才也是IT部门的工作职责。
但现状显示,中国CIO在“帮助业务部门招聘技术人才”等环节投入不足,仅有25%的企业采取行动。“‘数字先锋’会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比较多。”陈勇总结道。
GenAI投入领跑,实际落地不足
“总的预算会减少,但是会一边倒的在某些领域上面增加投资,”陈勇表示,和往年相比,今年形成了一边倒的投资趋势,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方面。
数据显示,与GenAI一起,网络安全、数据分析成为2025年最受关注的三大技术领域,90%的企业“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上面增加投入”,88%的企业选择了在安全和BI方面增加投入。
陈勇提到,中国企业在“新兴技术”方面采纳的比例是高于全球的,这其中包括AI、5G、区块链等新技术。单就生成式AI来说,45%的企业表示“已经采纳”。不过Gartner分析认为,生成式AI的大规模落地仍不足10%。
这种“先部署、后找场景”的策略带来隐忧。数据显示,52%的中国企业承认,数字化投资未能实现预期的收入增长,这也与IT预算削减的现状产生了一定呼应关系。“CIO应该与CEO沟通如何把数字化技术的投资花在合理的地方。”陈勇建议。
对于近期国内大模型成本下降(如深度求索DeepSeek)带来的冲击,陈勇认为,这既威胁到早期重金自研模型的企业,也为多数企业提供了低成本试错机会。“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还是要看适配的场景。”陈勇表示,不同企业的应用场景不同,需要视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纳某一种技术。
“大环境不好,预算降低若导致IT能力削减,就要考虑哪些能砍掉、哪些不能砍掉。”最后,陈勇呼吁CIO正视“技术债”风险,如果核心能力受损,未来可能需要付出更高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