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冠状病毒疫情和COVID-19后的“新常态”促进了非接触式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并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及,包括在数据中心内外。由于这项技术让人们对数据中心产生新的且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企业必须学习如何可靠、安全地管理它。

零售、旅游和制造组织已经采用非接触式触觉技术、预测分析和激光雷达,以减少面对面的互动。这些组织的IT基础设施必须提供高水平的正常运行时间和快速扩展,以维持和支持这种类型的非接触式技术。

常见非接触式技术

普通非接触式技术用户可能主要将非接触式技术与移动支付选项和二维码门票相关联。然而,非接触式技术还包括更专业的设备,例如物流公司用来跟踪货物的手持式扫描仪,以及在户外活动和建筑工地等非传统环境中使用的触觉“隐形”键盘。

很多企业将非接触式技术集成到他们的技术堆栈中,以在疫情期间确保员工和消费者的安全。现在,企业正在寻找这项技术的新用途,这些用途超出COVID-19疫情范围,并对其进行了长期投资。例如,LiDAR技术可以在收银台跟踪客户的流动,并实时引导他们开放收银台,从而提高零售环境的效率。触觉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表面变成触摸屏,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车间或工业设施等非办公环境中节省输入设备的成本。

这种类型的技术可以通过减少对手动纸张流程的依赖,以减少企业的碳足迹。然而,非接触式技术给数据仓库和云提供商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些设施和提供商必须为大型企业大规模转向基于云的技术做好准备,并让企业不断寻找新方法将非接触式技术添加到现有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中。

如何让数据中心准备好迎接非接触式技术

无论企业使用何种类型的非接触式技术,每个现代数据仓库都应该拥有稳固、可靠的 IT 基础设施,能够快速扩展服务到客户。它应该提供高正常运行时间、主动监控和知识渊博的IT员工以规划未来。

现在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非接触式技术,这些企业应该特别关注流程密集型机器和支持预测性触摸平台的基础设施。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帮助这些机器处理执行其功能所需的大量数据。

随着非接触式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普遍,数据中心还应准备其IT基础设施,以处理设备和系统之间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他们应该建立备份系统,以确保支持非接触式技术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在前端停机、数据瓶颈、传输故障或大规模数据中心电源故障的情况下保持供电。

监控工具在支持非接触式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工具可以识别数据中心问题以及需要IT 专业人员关注的领域。Data Center Network Assurance and Insights套件等应用程序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预测硬件和软件的资源使用情况。使用此数据对设备和应用程序进行主动规划、升级和淘汰,可以使数据中心保持最新状态。

托管可以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它可将网络和系统扩展到非接触式技术所需的水平。企业可以利用托管设施中可用的各种连接选项,以及这些设施增强的电力和冷却能力,以进一步降低其持续成本。

现代数据中心需要最新的工具来监控和管理他们的系统,同时,他们也需要合适的人来使用它们,从云专家和网络架构师,再到精通机架密度、软件定义基础设施、配电和安全选项的数据中心管理员。企业应为数据中心员工提供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这些人知道如何支持非接触式技术所需的基础设施。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10-19 17:12:52
国际资讯 Gartner发布2024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经过大规模预训练的模型、云计算与开源的融合正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的全民化,使这些模型能够被全球工作者所用。 <详情>
2023-04-24 15:03:58
国内资讯 八部门:加快IPv6基础设施演进发展
在企业组网和上云等场景中,新增用户开通的IP专线业务50%以上采用分段路由等创新技术。 <详情>
2022-12-05 18:12:16
云资讯 Gartner指出云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十个常见错误
由于云服务的使用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业务和IT领导者应该考虑各种类型的场景、云服务、厂商和非云环境,制定出一项全面的云战略。 <详情>
2022-07-01 09:55:38
数据中心节能 赋智赋能未来数据中心 施耐德电气解密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
施耐德电气关键电源业务部在日前举办的云端会议中与嘉宾共同分享和探讨了数据中心行业与IT基础设施的低碳发展趋势与创新机遇。 <详情>
2022-06-27 14:52:00
运营商 中国移动2022年科技周暨移动信息产业链创新大会——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增元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是强强联合,可充分发挥理论与技术结合的优势。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