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国家标准《信息技术服务 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等级评价准则》正式实行。
准则提出了清晰的量化标准,以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等级得分(I)为基础,综合考虑数据中心设施可用性等级值(L)得分情况,将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划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起始级、发展级、稳健级、优秀级和卓越级,且较高的等级涵盖了低于其等级的全部要求。
根据准则,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等级得分(I),由数据中心设施可用性等级值(L)、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能力指标(M)和数据中心业务运行效果指标(N)三个方面共同确定,即数据中心的业务连续性等级得分I=(L X0.3+MX07)X N。这三方面中包含的所有细即是数据中心提升业务连续性与安全稳定性的方向。
其中,数据中心设施可用性等级值(L)的数值计算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仅提供机房基础设施服务或者仅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数据中心,或者同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与云计算服务的数据中心见式(A.1):L=L1。
二是:仅提供业务处理服务的数据中心,或者同时提供业务处理服务与前款一种或多种服务的数据中心,见式(A.2):L=0.3XL1+0.7XL2。
关于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能力指标(M),附录E准则详尽介绍了评分标准及计算方法。
对于其中涉及到的能力域(D)、能力子域(F)、能力项(P)、权重等,准则进行了详细说明,明确了数据中心为保证业务连续性应具备的特征。
准则指出,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模型由能力构造和能力指标组成。其中,能力构造包括:能力(即业务连续性能力)、能力域(D)、能力子域(F)和能力项(P)。根据准则,能力域(D)为6项、包含17项能力子域(F)、能力子域(F)则包括46项能力项(P)。准则介绍了各项能力指标评分规则,并在部分能力项(P)细分出子项,每项评分最高5分,最低1分。
同时,准则给出能力项权重,能力指标权重可依据此给出的能力域、能力子域和能力项权重计算,数据中心或评价机构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各指标权重。
数据中心业务运行效果指标(N)是通过一个数据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业务中断的结果来确定。表 F.1对数据中心业务运行效果值(N)的取值见进行了规定划分。
在滴滴因底层系统软件故障发生大面积崩溃、阿里因阿里云故障全系产品崩了等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底层软件、算力基础设施的稳定与可靠性越发重要。
此次发布的准则,适用于提供场地服务、云计算(算力)服务和业务处理服务等各种服务类型的数据中心,可用于评价不同数据中心的业务连续性等级,也可指导数据中心提升自身业务连续性等级,将更好地保障算力建设,为数字化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为进一步明晰准则的实施细节与注意事项,12月13日,第十八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2023)数据中心服务稳定与可靠性论坛,将邀请国家标准工作组核心编委赵勇祥将对准则进行解读,详尽分析准则的重点内容与影响意义,为数据中心服务安全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引。
同时,论坛还将邀请业内专家、算力用户、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商、服务器厂商、GPU厂商、网络提供商等,以实践为基础,从多个维度共同探讨数据中心服务稳定与可靠性的现状、挑战、解决方案、发展趋势等。(点击链接:http://idcc.idcquan.com/ticket.html,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